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寒地区水源解析研究——以那曲流域为例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气候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河流水系特征复杂,植被覆盖格局演变剧烈,导致其河流的水文特征十分复杂;河流的水文过程主要受降水和气温的控制,同时积雪、冰川、冻土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青藏高原作为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水文条件导致河川径流水源类型的多样性,若要对河川径流的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准确预测,则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源解析。绘图技术是进行径流水源解析的初期手段。依据地下水退水规律和以往的经验判断,对河川径流的水文过程进行滤波处理,使径流分割为两部分: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线性和非线性的数学模型可更好地进行图形分解,并应用于许多相关研究中;目前,野外原型观测已成为河川径流水源解析的新手段,而环境稳定同位素技术就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河川径流水源解析可依据降雨形成径流的途径大致划分为:地表、壤中、地下,但是该方法精度相对较低;由于高寒地区河流源区的径流水源类型相对复杂,如降雨、冰川、积雪、冻土、地下水(山泉水)等,故此方法难以应用。同时,由于不同河川径流的水分来源不同,故不同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有所差异,这已是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攻关难点,需要对相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综合上述背景,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需要,本文选取那曲流域作为研究区。那曲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处于青藏高原印度洋季风与西风带的过渡区,是典型的高寒气候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也是怒江和藏东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建设区。在以增温为背景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河川径流的补给水源构成产生了变化。本文以高寒地区水循环理论为指导,揭示了高寒地区河水水源解析内涵,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原型观测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等关键科学技术,识别了高寒地区河水的补给水源构成类型,揭示了流域内气象要素(降水、气温、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演变规律,分析了流域各水体(降水、河水、冰雪融水、湖水、地下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价了高寒地区河水各补给水源的贡献比例。论文主要结论如下:
  (1)土壤温湿度特征及冻融期划分
  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一年期间,小唐古拉山、那曲大桥和香茂乡3个站点土层的土壤温度均呈近似正弦曲线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站点的相关系数也几乎都超过了0.9。香茂乡、那曲大桥与小唐古拉山3个站点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和气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此期间,土壤温度和气温是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夏季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气温(那曲大桥除外)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香茂乡、那曲大桥和小唐古拉山3个站点的地气温差与气温(那曲大桥除外)、土壤温度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香茂乡、那曲大桥与小唐古拉山水文气象监测站野外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土壤冻融过程进行分段,并于不同阶段采集水样检测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而识别不同冻融阶段径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2)流域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基于2016年8月、2017年1月、7月、8月、12月与2018年5月的降水、河水和湖水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那曲流域降水和河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干流河水氢氧同位素沿程变化的特征,探讨了那曲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及河水的补给特征。2017年7月份降水与河水中δ18O的平均值均大于2017年8月份,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季风影响,2017年8月份降水增多。夏季降水中δ18O和过量氘(d-excess)的纬度和高程效应不显著,降水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夏季河水中δ18O的纬度和高程效应均不显著。由于沿途诸多支流汇入干流,从错那湖开始到下游,干流河水中同位素呈递减趋势。河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可能是由河水的水源补给和蒸发作用引起的。错那湖湖水中δ18O值最大,其平均值为-9.28‰,受到不同程度蒸发分馏作用的影响,导致湖水富集重同位素。河水中过量氘与纬度和高程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湖水对于河水中同位素和过量氘的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错那湖为分界点,干流河水中δ18O值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过量氘值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3)流域河川径流水源时空解析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那曲流域不同冻融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河水的补给来源。对于那曲流域的河水来说,其补给水源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同时,河水与湖泊、河水与地下水之间还有相互补给关系。对于整个冻融期来说,那曲流域拉日曲上游(小唐古拉山)、拉日曲中游(安多北)、桑曲下游(安多南)、措玛曲中游(措玛乡)、母姆曲中游(扎仁镇)、称曲下游(那曲北)、宗青曲上游(孔玛乡)、母各曲中游(香茂乡)、罗曲中游(洛麦乡)处河水的补给水源类型主要是大气降水(15.2±4.4%)、地下水/山泉水(35±8.2%)、冰雪融水(49.8±11.3%);那曲上游(班戈大桥)、那曲中游(那曲大桥)、那曲下游(达萨乡)处河水的补给水源类型主要是大气降水(14±5.9%)、地下水/山泉水(20±10.5%)、湖水(66±16.3%)。冰雪融水的贡献率在融化过程期最大:78.5(57.8,99.1)%,湖水的贡献率在完全融化期最小:53.5(31,76.1)%;地下水/山泉水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在完全冻结期、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的平均值都维持在35%左右,而在融化过程期的平均值约为16%;整个冻融期,降水对干流及支流河水的贡献率都是最小的,最大不超过23%。湖水对其下游河水最大的补给距离(假设湖水的贡献率为0时)为281.4(246.2,316.7)km(95%置信区间)。依据活动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4个时期:土壤完全冻结期(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土壤融化过程期(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土壤完全融化期(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和土壤冻结过程期(12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
其他文献
河道护岸是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带,承担着固定岸坡、为生物栖息提供场所的功能。由于人们对河道防洪排涝功能的片面认识,硬质护岸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各级河道中,导致了水体自净能力削弱及河流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护岸生态化改造技术对河流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多孔混凝土和泡沫陶瓷这两种轻质材料因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在河道护岸生态化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多孔混凝土和泡沫陶瓷的应用还局限于新建护坡或土坡改造
学位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与传统的可充电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储存容量高、安全性能好以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及电网储能领域,然而,在规模化应用之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本论文在深入调研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基础上,选定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理论容量>250mAh/g)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理论容量200mAh/g)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基
目前FLAC3D对于复杂的地质模型以及模拟复杂的施工过程十分困难,三维建模需要计算时间长、难度大的缺点,而FLAC3D目前还是一种基于DOS命令行的黑箱形式的建模方式,建立计算模型时仍然采用键入数据/命令行文件输入方式。本文从研究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的建模特点入手,详细研究了基本显示差分计算(时间-进程)和隐式静态差分计算对于不同力学模型构成的优缺点,并对于在采矿工程的应用较多的三种弹塑性本构
学位
铁路运输的提速加剧了民航与高铁运输之间的竞争。为了寻求民航与高铁的合作,向旅客提供更多省时经济的出行选择,本文对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博弈关系以及空铁联运网络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研究。为了分析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关系,本文总结了民航与高铁的技术特点,并对二者的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定性分析了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关系,然后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重力模型对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民航在长途路线上受到的交通
学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率仍居高不下,尤其不良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在雾天环境下,驾驶员的视距受限,严重影响车辆运行速度、行驶轨迹及跟车间距等行为特性,往往导致多车辆的连锁碰撞及驾驶人员的严重受伤和死亡事件。  合理约束驾驶行为是保证雾天交通安全的主要措施,随着车路协同、车车协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诸如速度限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如何解决末端出行需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有效的践行手段,近年来,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自行车共享系统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完善了公共交通微循环体系、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然而,共享自行车系统的两种模式(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目前各自为营,难以实现规划建设的整体联动,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衔接步伐进展缓慢,市民的出行需求得不到合理
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是一种高毒性有机农药,曾作为杀虫剂、防腐剂、除草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20世纪60年代早期,我国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大量使用五氯酚,用于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虽然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五氯酚,但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五氯酚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长期稳定残留,其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经济高效和绿色环
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与碳连接的氢原子完全或多个被氟取代的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累积,特别是八碳全氟化合物PFOS和PFOA在生物体内的累积性和毒性,已有系统研究。但是,不同结构的全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累积的构效关系尚不明确。本文以大鼠为模式生物,探索研究15种不同碳链长度和末端官能团的P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率的增长,城市排水系统中纳管污水量逐年递增,污水中大量有机物在管道运输过程中发生降解造成了碳源的严重损耗,从而形成了大量的CH4和CO2排放,并对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污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碳排放是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仍十分匮乏。  重力排水管道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沉积物,而沉积物本身的物化性质及其所
1.1.稻田甲烷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球人类行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逐年递增,会引起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等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因此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当今世界备受瞩目的研究重点。据《2013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1]。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人为来源,据估计,农业生产中造成的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高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