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明末农民起义剿抚政策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81065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农民起义于陕北地区首举义旗。在起义初起之时,并未引起当地官员及明政府重视。至崇祯二年(1630)起义军势力渐具规模,逐渐引起明政府重视。先后以数十位大臣为镇压起义军的主事官员,但各官员所采取政策剿抚重心各有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剿抚政策变换的过程发现,明政府在制定起义军剿抚政策时一直未明确剿抚重心。而之所以出现此现象,原因在于崇祯帝急于求成的心理,其实质则是明末国家对于社会问题调控的不断尝试。本文总共分为四章内容具体阐述。第一章考察明末国家概况以及陕西地区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军制及社会因素论述明末民变与兵变的萌芽。第二章主要分析总结明政府对于渐具规模的农民起义以杨鹤为主事官员,采取招抚为主的政策。从杨鹤招抚政策的背景、及其“修兵养民”的招抚政策进行阐述,说明杨鹤抚局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与最高统治者政治诉求相左。第三章则以明政府剿抚政策转换过程为核心,具体探讨了洪承畴主剿、陈奇瑜转剿为抚、卢象昇“得民心、全民命、奠民居”的剿抚观以及杨嗣昌“四六正隅”的剿抚政策,说明剿抚重心一直模棱两可。第四章阐述了随着明政府不断变换剿抚政策,致使起义军取得优势地位。总结剿抚政策变换的原因在于崇祯帝急于求成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未明确剿抚重心,二频繁更换主事官员,三速奏荡平为其本意。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对于崇祯帝及主事官员来说,无异于政治试验场。崇祯帝首先选择和自己想法意见相投的主事官员,进而再施行具体方略,但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无法预见的。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代理人,自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因此政策几经转变,变换剿抚重心,不过是明政府最高统治者及主事官员摸索的一次次政治实验。
其他文献
当前,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进程逐步加快,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均采用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来代替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生产加工设备,数控机床数量和品牌急剧增加。作为高
宁国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县市之一。在这片灵山秀水之中,有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创办于1985年,在校学生从最初的162人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人,教职工从当初的17人增加到今天的229人,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县级职高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职高,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
患者男,40岁.主因"乏力、腹胀、尿黄6天",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自行"拔罐"治疗效果差,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肝内科治疗.患者否认有肝病史.体格检查:BP90/50 mmHg青年男性,
肝脏干细胞在正常肝脏中处于静息状态,但当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和或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受到抑制时,肝脏干细胞便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及胆管细胞以发挥代偿作用.
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而在对柴油机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如何降低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