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被认为是中国古籍中的旷世奇书,号称“中国上古百科全书”,注释、诠释最少,而疑问和难题最多的一本典籍,令许多学者望而却步。《山海经》外文译本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外译本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其中的英译本了。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山海经》英译本作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王宏和比勒尔的《山海经》英译本,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并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经过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主要体现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及读者意识中。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在中文参照文本、翻译策略以及翻译风格等方面皆不同,从而也凸显了各自不同的读者意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正是受到了译者自身文化素养、学术倾向、个人品质、译事态度、身份角色、翻译目的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正综合反映在译作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及读者意识上,使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下,深深烙上译者的痕迹,呈现出别样的风味与读者效果。本文选取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较少人研究的《山海经》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代表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转向”在翻译领域的出现,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推上一个更高的视野,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分析《山海经》译本,一方面深化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层次,另一方面也为备受争议的《山海经》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当然,无论译者如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都无法使作品完美无缺,也正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彰显翻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