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城市空间对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讨城市生活方式(Urbanism)的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学的研究重点从早期人-地关系研究转向人-社会关系研究,研究的视角逐渐由静态的城市物质空间转向动态的社会空间、从功能空间转向行为空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土地利益关系调整为核心的城市空间重组及不平均衡现象得到加剧,在这样背景下,作为表征居民生活质量的居民健康活动行为及与产生时空行为的特定环境特性及空间特征模式成为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新的重要领域,那么基于时空行为所包含特定的建成环境如何与居民日常健康行为产生交互关系,这正是本研究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基于微观个体的健康活动行为,从住区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活动的基本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将居民的健康活动行为定义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一定建成环境下面所进行的有利于身体及游憩的行为模式,建立了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活动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以北京上地-清河地区为例,将该地区住区划分为1990年前后修建、21世纪新型及政策型三类住区,利用GPS技术所获取的北京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调研数据,及上地-清河地区住区的影响居民健康健康活动要素的调研数据,建立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活动的理论关系,分析建成环境要素对健康活动影响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活动总体影响: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建成环境的变量对健康活动时长和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建成环境对健康活动时长的影响大于对健康活动满意度的影响。2)住区建成年代因素对住区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活动关系的影响:建成环境对1990年代前后修建、21世纪新型和政策型等三类不同住区的居民健康活动影响差异较大。例如,绿化率正向影响1990年代前后修建地和政策型住区居民的健康活动,对21世纪新型住区总体影响为负。3)影响居民健康活动的建成环境要素的评估:影响居民健康活动的建成环境可以划分为六个主因子:主因子F1健康活动空间整体协调因子,主因子F2健康活动设施多样性因子,主因子F3健康活动空间可达性因子,主因子F4健康活动空间舒适性因子,主因子F5健康活动安全性因子,主因子F6空间通透性因子。这六个因子的总方差达到80.106%,基本可以解释居民健康活动受到建成环境要素反映的空间特征的影响。4)健康活动环境要素优化的策略:根据不同住区的基本特征,研究针对所发现的影响机制与关系模型提出了三个层面的优化策略包括全面策略、差异化策略、重点策略,以期提高住区居民的健康行为活动。最后,本研究认为,“人与自然”、“以人为本”、“居住区生态系统”等改变居民健康活动设计理念对居民健康活动环境空间的完善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