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妊娠期妇女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胎儿胎盘的生长发育,对铁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是缺铁性贫血(IDA)高发人群,IDA约占妊娠期贫血的95%。妊娠合并贫血在妊娠各期均会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造成影响。文献表明围产期妇女未发生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存在缺铁的亚临床状态。血红蛋白(Hb)无法反映体内铁缺乏的情况。因此,找到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的监测,早期发现妊娠期铁缺乏(ID)在缺铁性贫血的亚临床期进行干预性补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血清铁蛋白(SF)是一种分子量比较大的稳定的糖蛋白,不受近期铁摄入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铁储存量,是评估铁缺乏敏感有效的指标。铁缺乏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中有研究资料显示在选取25-30μ g/L作为缺铁性贫血的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测定最佳临界点时,临床诊断的特异度为94.4%、灵敏度为87.7-95.6%。本研究比较SF正常组(SF≥30μ g/L)与SF偏低组(SF<30μ g/L)不同SF水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铁蛋白(SF)水平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诊治的意义、与围产结局的关系及为妊娠期补铁的提供部分建议。 目的: 1、探讨血清铁蛋白(SF)水平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诊治的意义。 2、了解孕早期Hb正常时孕妇铁缺乏的情况。 3、为妊娠期补铁提供部分建议。 4、了解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围产结局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01月01日到03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门诊建档的孕妇共384例,年龄为20-42周岁,均为单胎妊娠,体健,随访至孕37周后,筛选合格者154例。根据两组分别根据铁蛋白是否<30μg/L分为SF正常组(SF≥30μ g/L)46例和SF偏低组(SF<30μ g/L)108例(两组孕中期开始都予力蜚能胶囊150mg po qd进行补铁)。比较两组之间及单组间各个孕期的Hb、RBC、MCV、MCH、MCHC值的水平及升降幅度和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比较两组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一分钟Apgar评分,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 结果: 1、孕早期Hb正常孕妇中共有73人铁缺乏(SF均值为13.14μg/L),占比47.4%。 2、SF正常组较SF偏低组,孕中期、孕32-34W, Hb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3、SF正常组较SF偏低组,孕32-34W, Hb降幅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 4、SF正常组较SF偏低组,孕中期、32-34W、≥37W,贫血发病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5、SF正常组中,≥37W Hb降幅小于孕32-34W,差异有显著性(P<0.05)。 6、SF偏低组中,≥37W Hb降幅小于孕32-34W,差异有显著性(P<0.05)。 7、SF偏低组中,≥37W贫血发病率小于孕32-34W,差异有显著性(P<0.05)。 8、SF正常组较SF偏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孕早期在Hb正常时SF即可发现有较大比例孕妇体内铁的缺乏,因此,建议孕早期检测sF,及早发现孕妇体内铁的缺乏,在缺铁性贫血的亚临床期进行干预性补铁治疗。 2、SF正常组较SF偏低组在孕中、晚期缺铁性贫血(IDA)的发病率明显降低,Hb降幅减小,尤其孕32-34W期间,孕妇最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IDA)。充足的铁储备可以及时动员,补充铁的大量消耗,建议凡有条件的医院对所有孕妇进行血清铁蛋白孕期监测,提高SF水平,降低孕中晚期的贫血发病率。 3、对于缺铁性贫血(IDA)的孕妇37w后是纠正缺铁性贫血(IDA)的良好时机,及时足量的补充铁剂可以提高孕妇失血的耐受性,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贫血发生。 4、充足的铁储备可能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出生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