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克隆性增生以及骨骼破坏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常引起骨组织破坏,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以脊柱、肋骨、颅骨、骨盆最为常见。骨质疏松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特征,因其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骨折在体征和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有着类似的临床体征和影像学特征),极易造成误诊,且两种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椎体压缩治疗原则和方法完全不同(预后和治疗原则的明显差异,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预后不同),所以其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大部分都是影像学方面的判别,还尤为集中在了MRI的鉴别上,然而在日常的临床工作当中,如果仅仅是通过影像学的表现来对两者分析诊断,常常会出现大量的误诊,这样一来,在延误患者治疗的同时还会加重其经济上的压力,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急需通过全面系统性的研究来找寻更多鉴别要点,进而提高诊疗的精准度。目的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就诊的132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骨髓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瘤组),原发性骨质疏松94例(骨质疏松组),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是否贫血(血红蛋白是否<1 00g/L)、白球比是否倒置、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病变椎体的数目、分布节段(颈椎、胸椎、腰椎)、形态(楔形、双凹形、扁平形)、CT密度变化、MRI信号(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以及病变椎体椎弓根与附件是否受累等情况。将实验室检查有统计学差异者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的相互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各实验室检查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男性22例,女性72例,年龄73.35±10.14岁,体重指数24.20±2.72 kg/m2,骨髓瘤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9.24±10.87岁,体重指数20.30±2.81 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VAS评分为8.05±0.93分,ODI评分为79.53±6.71(%),骨密度均值(T值)为-3.4±0.29SD,骨髓瘤组VAS评分为 7.07±0.99 分,ODI评分为 72.79±7.17(%),骨密度均值(T值)为-3.0±0.27SD,两组VAS评分、OD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红蛋白含量为122.48±1.17g/L,白球比为1.56±0.03,β2-MG含量为1.73±0.60mg/L,骨髓瘤组血红蛋白含量为79.24±3.81g/L,白球比为0.65±0.09,β2-MG含量为3.98±1.48mg/L,两组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白球比倒置10例,贫血2例,骨髓瘤组白球比倒置30例,贫血33例,两组白球比倒置、贫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楔形和扁平形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凹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CT横断面“虫蚀样”改变、病变椎体后缘成角、病变椎体内T1W1线性低信号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椎体MRI信号、椎弓根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β2-MG含量是多发性骨髓瘤预测的独立因素(P<0.05)。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065,诊断敏感性为3%,特异性为100%,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UC为0.087,诊断敏感性为5%,特异性为98%,β2-MG含量AUC分为0.917,诊断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7%。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女性多见,病变椎体T1W1可见线性低信号影;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病变椎体CT横断面可见“虫蚀样”溶骨性破坏,实验室检查常提示贫血、白球比倒置及β2-MG异常升高。血清β2-MG可作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尤其当β2-MG>2.98 mg/L时,应高度关注多发性骨髓瘤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