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起源于胰管及其导管分支上皮组织,可分泌过多的黏液,使胰管及其分支扩张,呈囊性改变,与胰管相通。国际卫生组织(WHO)根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为其统一命名IPMN。IPMN多见于60~70岁,曾认为好发于老年男性,现较多研究表明男女比约为1:1。相对于胰腺导管腺癌,IPMN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文献报道了该病。对其诊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IPMN的诊断和治疗仍存有争议。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入院并经病理证实的26例IPMN患者,探讨IPMN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6例IPMN患者的病史资料,对患者的入院情况、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分型等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总结IPMN的临床特点,分析手术治疗方法,探讨预后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6例IPMN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8.7±8.9)岁。临床症状有23例患者出现上腹痛或腰背痛,5例患者出现消瘦,2例患者出现黄疸,3例患者无症状。根据WHO的IPMN分型,其中主胰管型9例,分支胰管型11例,混合型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门静脉切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胆囊切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肿块局部切除3例;胰体尾切除1例;胰体部肿块局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平均住院12.6d,术后并发胰漏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26例患者病理分型为腺瘤5例,交界性肿瘤9例,原位癌8例,浸润性癌4例。非浸润性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淋巴结或血管受累。4例浸润性癌患者中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随访以电话形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一次,非浸润性病例无复发病例,均存活至今。4例浸润性癌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已死亡。研究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经确诊后无手术禁忌应行合理有效的手术治疗。非浸润性IPMN手术效果好,浸润性IPMN的预后较差。病人术后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