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建筑发展初探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动荡,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迅速步入到媒体和信息主导的阶段。在电子技术的助力之下,图像及其生产的崛起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当代社会的思维指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图像时代成为对当下的精准描述。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研究成为国际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并在跨学科领域中形成一个范畴极其广阔的研究领域。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则催生了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变化——空间转向。空间被认为是生产和再生产的,空间概念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得到了极大拓展。后现代思想领域的两大转向深刻揭露了时代的特征,呈现出从理性到非理性、一元到多元的特征,这也成为我们研究各种社会文化重要理论背景。   建筑作为传媒文化和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具空间性的社会产品,不可避免受到两大转向的直接影响。本文将图像时代视为研究当下建筑发展的现实语境,对其概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梳理,并对图像转向和空间转向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在视觉范式变迁、时空观念的更迭下,对建筑的变迁从建筑与人、建筑与空间、建筑与赖以成形的物质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当代建筑图像化的种种表征。图像时代的建筑不可避免地屈从于观看的眼光,呈现出非理性、复杂化、图像化的趋势;随着空间认知的不断更新,当代建筑空间呈现出复杂多样、四维动态连续的特点;随着视觉价值的凸显,建筑也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表现在去物质化的图像操作中。   这我们认识当下我国空间消费激增的现状有着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在把握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以批判的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不断反思。
其他文献
论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总结出体育公园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发展脉络,明晰其转变原因。通过建立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使用后评价问卷,调研分析其内部场馆、景
第一章为本文交代研究背景,即苏州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变化、人均住房面积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本文研究,同时界定了本文的主要概念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
你也许织过“微博”,看过“微电影”,读过“微小说”,现在也许正沉浸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知不觉间,你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微时代”了。然而,你可曾听说过“微建
医院建筑是用来挽救生命的场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院建筑的功能性提出了挑战。最近几年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屡屡发生,影响较大的有2003年SARS疫情,2008年初我国南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区已经成为当下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且与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密不可分的建筑类型,住区形态及住区环境质量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方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引发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心村”出现、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等成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城市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高速开发下的牺牲品,城市之间竞争呈现均质化,城市文化设施的盲目建设带来了人力、财力的浪费,而
自1960年9月,马里独立后,巴马科成为首都。它的发展比较快,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由规划控制建设的区域,而导致巴马科城市居住区像贫民窟/非法住宅建设,从而给人一种
城市门户是进出城市的必经要地,不仅是交通枢纽中心,而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还是城市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加速对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与建设,深水港、航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编制完成与实施,北京市整体快速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城镇体系结构,其中在镇的层级中,明确通过重点镇来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