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地区的电影辅导金政策自1989年正式实施以来,已历经了二十几个年头,其间辅导金补助事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成熟,不仅补助金额日益增多,补助类型也逐渐齐全。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辅导金在备受推崇之时,也依旧饱受争议。本论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对于台湾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了解台湾地区电影产业的整体状况,探寻其所面临的四重主要困境:资金匮乏;外片排挤;影片晦涩难懂,产业结构失衡。资金的匮乏,使得很多影片无法如期拍摄,更无法用重金打造宏大场景。在不能追求大制作的情况下,很多影片只得拍摄低成本的小众影片,而制片业也由于资金、题材等限制逐渐在产业环节中处于劣势,被发行业凌驾于上,致使整个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衡,使其无力对抗来自美片的冲击,内外夹击下,台湾地区电影产业的整体状况并不理想。在市场自身这只“无形的手”,难以调节电影产业遭遇的困境时,政府政策便如同一只“有形的手”,发挥了调控的作用,本文的第二个部分便是对台湾地区政府施行的电影政策进行梳理,以期从宏观上介绍台湾地区电影政策流变的过程。自50年代至今,台湾地区政府根据政治环境、产业状况等制定了多项电影政策,而当中最受电影界关注的,则是辅导金制度。本文的第三个部分着重介绍了台湾地区电影辅导金政策的相关信息,以政策原文为主,呈现多样化的辅导金补助类型。虽然名目众多的各项辅导措施或多或少地收获了一些实际效益,但这项辅导金政策自1989年实施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主张继续发挥辅导金的实际绩效,也有人主张让辅导金除役退伍。究竟政府是否该将有形的手介入艺术?如果介入,那么,介入动机是为了票房大卖还是赢得国际奖项?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资源该如何分配?发放对象是否在遵循公平的基础上使辅导金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评审委员又是否经得起历练?本文的第四个部分便集各家之言,将政府角色、辅导金定位、辅导金政策执行这备受争议的三大方面一一呈现。本文通过梳理台湾地区电影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困境,台湾地区电影政策的演变,以及台湾地区电影政策中辅导金措施的概况、施行成效的争议四个方面,从而由浅入深地探讨台湾地区电影产业辅导金政策的状况,一来运用最新搜集的资料,及时更新对于辅导金政策的研究,二则在把握台湾地区电影产业及政策发展的基础上,介绍辅导金相关概况,多角度地呈现台湾地区人们眼中的辅导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