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现代意识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不断调适及自我认同的深刻变化,这一状况在青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综合国内外自我认同的相关理论分析,自我认同及其实现以同一性理论为导向,人的本质理论对自我认同的特征作了进一步把握,自我认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青年自我认同的内涵要义、存在的个体性差异、自我认同的偏颇与后果及其多元性的研究状况通过结构功能、社会分层、偏差行为及现代性等视角予以了透视。 个体存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体。自我的存在首先要有身体存在作为现实性支撑,其次需要意识存在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支撑,最后,自我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存在是其外在行为和语言的表达的条件和场域,也是其自我认知及个体价值体现的渠道,它们的变化对自我认同具有支配性的影响。改革开放及现代化浪潮对自我认同的基础即个体身心的存在、思想观念的养成及社会关系的模塑产生了影响。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我是谁”的回答,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自我评价、评价机制的理性认识以及价值认同体验的获得都将通过他们的个人能力、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群体归属等方面的自我认同得到具体体现。同时青年的自我认同是实现需通过交往实践这一途径实现。交往方式的不同,他们对自身的认同可能会出现多种样态和结果。然而,处于一个正常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中的“90后”青年目睹和体验改革开放带给现实世界的变化,在“现代性”境遇下,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交往方式、发展能力的选择及身份归属认同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认同是个体通过构建自我意识,形成对自身各方面的自知,在社会交往互动及追求自我同一性中,对自身认同内容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不断建构中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教育的指导作用要想在“9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认同中得到有效发挥,必须立足于其认同过程的每个阶段。首先,自我认同是以良好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它是个体反思与评价自我的前提。其次,青年自我反思的内容信息来源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信息反馈,教育要立足于“90后”特有的互动交往特征上教育引导。再次,建立正确的符合“90后”青年特征的个体自我评价机制是自我认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就会影响自我认同的有效实现。此外,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自我认同进行并达到理想效果的必要前提。同时,“90后”青年个体自我认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自我认同发展的程度深浅,这都是自我认同发展方向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