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女排从1976年开始重组后,短短的3年时间里击败了日本,冲出亚洲,在1980年就具备了夺取世界冠军的实力。但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抵制了这届奥运会,1981-1986年连续取得“五连冠”的辉煌。但女排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失利后,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4年世界锦标赛的惨败。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获得是靠集体顽强的拼搏精神获得的,造成这个时期成绩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教练训练和指挥、退役影响还是其它原因? 1995年国家体委召开重振排球雄风会议,在1996-1997年开始排球联赛改革,郎平的回归并带领中国女排在1995-1998年间重新冲出谷底。在排球职业联赛开展的初期,国际排联在1999年开始实行“自由人”规则后, 1999-2000年间女排再次滑落到了第5名。2001年以新为主的新一届中国女排,在2003年世界杯夺回了阔别17年之久的冠军奖杯,2004年又再次夺冠。2005-2006年间,女排成绩不容乐观,在2006年的世界锦标赛上,靠微弱的优势和运气获得了第5名的成绩。女排这几个阶段的成功和失利得益于什么呢?2004年之后的大赛轮空年之际,在备战2005-2008年新的奥运周期的策略是不是走了一些弯路,需要在今后如何调整?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76年到2006年的中国女排队员选拔和更新情况、教练员组队思路和执教能力、部分关键比赛场次的数据分析、国内不同级别女排比赛参赛队伍变化变化情况,体育管理、训练、指导思想等背景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所处背景下国家经济、文化情况等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女排1976年组队至1986年“五连冠”时期胜利的原因在于正确把握了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采用超前战略,在选材上围绕奥运周期和既定的技战术选拔人才,严格管理、严格训练,靠顽强拼搏精神来弥补和世界强队的先天差距。女排在滑落时期主要有市场经济冲击的影响,排球参赛队伍大幅度削减,比赛实战经验减少,加上退役机制以及就业观念的影响,造成后备人才的短缺。而在比赛实施系统中教练员的更换频繁,在女排“五连冠”光环的照耀下,从管理层到教练员、运动员都背上了严重的思想压力,教练员组队时为了成绩,不得已用原来的老队员参加大赛,没有围绕奥运周期和中国的技战术特点,很好的去采取长远组队战略,加上临时选拔和指定的教练员缺乏国际大赛的执教经验,缺少管理的权威性,不能把指导思想贯彻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导致在关键时刻压力过大,失误增多,失去了夺冠机会。1989-1991年间,1995-1998年间,在古巴一支独秀,其它欧美强队快速上升时期,女排教练员基本上执教一个奥运周期,可以围绕既定的技战术来磨合队伍,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虽然没有夺得冠军,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已经最好的发挥了中国的水平。1999-2000年度,虽然排球联赛实行了改革,但并没有改变原来后备匮乏的局面,郎平的因病退出导致了女排再次仓促换帅,在实力下降和压力之下,女排再次下滑。2001-2004年的奥运周期中,在2004年争取奖牌的女排有了一个宽松的组队环境,教练员选材和组队思想及训练思路的超前意识,在技战术上大胆创新,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和心理素质训练,严格管理中贯彻爱国教育和人文关怀,指挥艺术的高超,才有了女排的再次腾飞。在2005-2008年周期中,没有考虑到队员的伤病问题,在新老更新上迈的步子小了一点。波浪式发展是各国女排的普遍规律,任何一支队伍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全胜,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夺取世界女排冠军队的首要条件是技战术打法领先,依靠整体实力,靠快速多变的战术和默契的配合是取得成绩的法宝。女排要想保在今后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采取超前战略,注意教练的连续性,执教的能力和权威,不计较眼前得失,从长远考虑选拔适合中国战术特点的队员,在队伍的新老交替方面要眼光长远,果断决策。排球管理层应该加强排球的市场化运作,宣传和推广基层排球运动,中国的快变特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磨合训练,地方队在国家队集训方面要做好配合工作,为女排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我国女排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