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指的是所有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涉及的是一个文本与前文本的关系。互文性自从产生以来,受到各个领域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对其研究甚为广泛。其中大多数是从社会和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从语言学方向进行研究相对较分散。模因论是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即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模因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公益广告的互文性研究可以从多种理论进行探讨,模因论可以是其中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根据这一理论,模因可以看作是公益广告互文性发生的一种“酶源”。本文试以我国公益广告为例,以模因论为视角,探究公益广告中互文性产生的机制。本文从CNTV和CCTV随机选取了100条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用计算出公益广告中使用互文性的比率。然后,对使用引用、典故和仿拟的公益广告进行个案分析,来探究互文和模因的关系。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不是所有的公益广告都使用互文性,这一结论将基于第四章的分析得出。第二,互文性的基础是模因。这一点通过对三种互文性的分析得出。第三,互文性的形成源于作为文化传播单位的模因的传递。研究者在公益广告中发现了互文性与模因的共同面,文化。使用互文性的公益广告是对前文本的一种模仿,前文本中必然有一定的文化因素。互文性和模因中都有文化的传播。此外,模因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传播通过模因的传播得以实现。因此,模因的传播是公益广告文本和前文本之间互文性得以实现的根源。换句话说,模因的传播产生互文性,这是互文性产生的机制。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互文性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丰富。此外,为公益广告撰写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观众可以从新的角度解读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