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在个人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的过程中生发出了多重相互矛盾与纠葛的因素,这不仅是他文学的独特与深刻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造成其自身种种局限的成因。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批评者揭示出张承志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矛盾与纠葛的特点。事实上,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个作家的内心总是处在与时代或历史之间不断撞击的漩涡之中。从早年的“红卫兵”到后来的“知青”,最后到成为一名作家,张承志在这种身份转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内心的矛盾与纠葛呢?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这一问题探讨的基础上,立足文本,以张承志及其文学作品内的这种在个体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时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切入点,力图根究它们的成因及其在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或影响。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明确了论文选题的源起,以及研究的内容与侧重点。首先,阐明了历史与个体心灵之间的一种矛盾与纠葛的关系。并在梳理与总结前人对张承志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立意与研究重点。第二部分:理想的纠葛。这一部分按照时间的线索,以张承志的“理想主义”为侧重点,主要谈论张承志从1966年开始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在“文革”初期高扬一种左翼青年的无产阶级理想,到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变质与失败,其在反思与内省的基础上,并没有放弃最初那种与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理想,而是在对“文革”进行辩证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他者的尊严”这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与人道关怀的理想主义。第三部分:历史与心史。这一部分主要以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念为论述重点。首先,张承志的文学姿态本身就源于一种介乎个体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与抵抗的关系。张承志强调一种与历史或时代紧密结合的写作姿态,这要求作家要在对历史进行回应的过程中,又有能够从历史中“挣脱”而出的能力与勇气。在对《心灵史》这一重要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出张承志在文学创作之中所体现出的个体心灵在与历史或时代之间互相撞击时所产生的种种纠葛、矛盾与挣扎的状态。然而,这种纠葛、矛盾与挣扎的状态却也恰恰是《心灵史》之所以独特与不朽的关键所在。第四部分:知识分子与文学家。这一部分主要以张承志文学创作的批判性为侧重点。这首先是张承志自身知识分子的个人身份所决定的,也与其对人道、平等、理想与尊严等价值或观念的认同紧密相关。而在文学家的行列中,张承志一直以来都对鲁迅崇敬不已,这也似乎与他自身所坚守的某种批判性的文学精神所契合。第五部分:结论。这一部分梳理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本文将张承志文学创作中在个人心灵与历史之间撞击时所产生的矛盾与纠葛为论述重点,通过不同侧面考察张承志文学思想中的这种特点,进而揭示出其自身及文学作品内所体现出的矛盾与纠葛的成因,及这种矛盾与纠葛作为一种思想的资源又对张承志本身的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