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盐侵蚀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如何延长氯盐侵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双向电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氯盐侵蚀混凝土结构延寿技术,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此技术的关键之一是找到一种既有阻锈能力又有电迁移能力的阻锈剂。为此,本文从模拟混凝土孔隙液和钢筋混凝土试件两个方面入手,采用动电位极化测量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结合氯离子浓度、阻锈剂浓度和溶液pH值三个影响因素,研究六种胺类有机物(三乙烯四胺、二甲胺、N,N-二甲基乙醇胺、1,6-己二胺、胍、乙醇胺)在有氯盐存在的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对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有机元素分析仪、快速氯离子测定法(RCT)、电化学阻抗谱法、弱极化法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六种胺类有机物在混凝土中的电迁移能力、氯离子的排除情况及通电前后钢筋锈蚀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两方面的数据,挑选出两到三种适用于双向电渗技术的电迁移型阻锈剂,为双向电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模拟混凝土孔隙液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加,同一阻锈剂对钢筋的阻锈能力下降。相同氯离子浓度下,不同的胺类阻锈剂阻锈能力不同。当阻锈剂浓度偏低时,胺类阻锈剂没有明显的阻锈效果,甚至有可能形成阳极腐蚀,加速腐蚀。另外,随着pH值的降低,同一阻锈剂的阻锈效果下降。钢筋混凝土试验研究发现,相同条件下,不同的胺类阻锈剂在混凝土中的电迁移能力和存留能力不同,而不同胺类阻锈剂对氯离子的排除影响不大。双向电渗技术对氯离子的去除能力比电化学除氯的除氯效果要弱,但双向电渗后,钢筋附近混凝土孔隙液中阻锈剂的含量是氯离子含量的2-7倍,这对胺类阻锈剂的阻锈作用的发挥有利。另外,电化学数据表明,双向电渗后混凝土保护层电阻增大,混凝土孔隙率下降,钢筋的腐蚀电位明显提高,钢筋的耐蚀性能提高,但钢筋的腐蚀电流密度和锈蚀速率略有增长。扫描电镜显示通电过程中钢筋很可能发生了碱性腐蚀,导致钢筋表面钝化膜的破坏程度增大。但在放置较长一段时间后,随着氧气的进入,钢筋表面很可能恢复钝化,但这需要进一步的长期试验研究。双向电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氯盐侵蚀混凝土结构延寿技术,结合了电化学除氯技术和迁移型阻锈剂的优点,但若要大范围应用于工程实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地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