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柴油机尾气中颗粒物质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机凭借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与耐久性,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以后,车用柴油机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公共汽车,大型客车和载重车基本上都采用了柴油机,但其尾气排放中存在大量有害物质,已成为机动车密集城市和船舶流量大的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汽油车相比,柴油车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很低,一般只有汽油机的几十分之一;氮氧化物排放量与汽车属同一数量级;突出的污染物是颗粒物质(PM),其排放量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而颗粒物质又是强致癌物苯并芘、硝基稠环芳烃的载体,危害极大。因此对柴油车净化的主攻方向是降低颗粒物质和NOx的排放量。近几年来,柴油机排放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仅仅靠改进燃烧系统已经很难达到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了。对于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更加有效、经济的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柴油机尾气中的炭粒的去除显得尤为紧迫。虽然目前陶瓷过滤器对于柴油机尾气中炭粒的去除率很高,但是过滤器的低温再生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车辆启动、制动过程中。现阶段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的再生是采用间接或者远距离产生并输送低温等离子体的方法。被低温等离子体作用的空气被输送到柴油机尾气当中,NO被氧化成NO2。产生的NO2和等离子中的活性物质使炭粒低温氧化燃烧。本文主要研究利用低温等离子体降低柴油机尾气中颗粒物质(PM)排放的技术。柴油机排出的废气通过等离子体后,在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下,将炭粒(颗粒物质的主要成分)氧化成CO2,从而降低排气中颗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对炭粒的作用机理,用实验验证了去除效果,另外还简单阐述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柴油机尾气中NOx的情况。
其他文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付出
期刊
间歇序批式厌氧反应器(ASBR)由于投资小、操作简单和运行灵活而倍受关注,但由于难以形成颗粒污泥或污泥颗粒化时间长,以及容易形成挥发性有机酸积累而受到抑制,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ASBR反应器的特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特性研究,探讨间歇序批操作条件下厌氧活性污泥系统的挥发性有机酸的积累、抑制及恢复等生物响应以及生态系统重建,为间歇序批式厌氧活性污泥高效处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MoS2因具有低真空摩擦系数、耐辐射和耐高温等优良性能而在空间润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磨道表面溅射MoS2固体润滑膜的轴承已经成功应用于航天机构中。系统研究真空条件下轴承运行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机理,可为轴承真空加速寿命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建立理论基础,具有为轴承在航天器上应用提供寿命保障的工程意义。本文在YTH-1000型球盘式真空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基础上,研制了轴承真空加速试验设备。利用此设备,测试了不
目的:孟鲁司特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临床应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7月份-2018年10月份,106例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53
针对X70φ1016 mm×17.5 mm钢管,进行自保护药芯焊丝自动下向填充盖面焊焊接工艺研究.分析焊接过程中电弧的运行轨迹,根据线能量q1、q2,电弧边缘直行距离H1和焊接盲区长度H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19年12月5日第1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期刊
低维自旋系统一直受到凝聚态物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系统自旋涨落、磁阻挫会产生异常基态,引起非经典效应如磁无序、量子磁化平台、非公度的自旋结构等。过渡金属氧化物M_2V_2O_7(M=Ni,Co,Mn)具有一维链或二维平面结构,不但在氧化脱氢、光水解等化工能源领域有应用前景,也为低维自旋系统的磁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已报道的磁各向异性、spin-flop转变,特别是多重磁转变,暗示了这类材料在强磁场
学位
1974年生于天津。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9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成员。推荐理由:也曾在网上看过李水歌的文
氚是热核武器和可控热核反应堆的主要燃料,其在大多数金属材料中具有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氚渗透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经过多年研究,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在不锈钢表面建立阻氚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