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锌互作缓解冬小麦镉毒害效应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镉(cadmium,Cd)作为主要的土壤无机污染物之一,是一种非必需且具有高毒性的重金属元素,易被植物吸收并积累于各个部位,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诱发多种疾病。硅(Si)是地壳中含量排名第二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可使Cd在细胞壁上滞留,降低Cd的移动性,从而抑制Cd向细胞内的转移,还可通过增强植物抗氧化系统、提高抗逆性等途径减轻Cd毒害。锌(Zn)是植物必需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多种代谢过程,适量浓度的Zn可有效减少植物对Cd的吸收,缓解Cd胁迫。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研究以冬小麦(西农979)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试验,探究小麦对Cd胁迫的响应,筛选缓解小麦Cd毒害的适宜Si浓度和Zn浓度,探究Si-Zn互作对小麦Cd毒害的缓解作用,解析外源Si-Zn互作缓解小麦Cd毒害的生理生化机制,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10μmol·L-1 Cd可显著抑制小麦幼苗的生长,株高、主根长及生物量随Cd胁迫程度的提高均显著降低,因此选择10μmol·L-1 Cd进行后续试验。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Si或Zn可有效缓解小麦幼苗Cd毒害症状,具体表现为株高和主根长的伸长以及生物量的增加。通过隶属函数,比较了Cd胁迫下不同浓度Si和Zn对小麦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1 mmol·L-1 Si和50μmol·L-1 Zn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小麦的耐受性。2.单独施加外源Si或Zn及其互作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Cd对小麦幼苗的毒害作用,Si-Zn互作的效果最为明显,相对于Cd处理,小麦的株高、主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及叶片厚度分别显著上升了24.42%、27.43%、149.39%、47.26%、98.82%、47.48%和20.68%(P<0.05);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提升了59.67%、66.08%、61.43%和43.24%;Cd抑制小麦光合系统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上升了90.83%、51.24%、30.45%和37.07%;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显著提高了229.20%、124.90%、212.63%和102.15%,平均直径显著降低了21.52%(P<0.05)。3.单独施加外源Si或Zn以及Si-Zn互作显著降低了小麦体内Cd含量。其中,Si-Zn互作减少小麦Cd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与Cd处理相比,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减少了73.31%和85.76%(P<0.05),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Si和Zn及其互作有效减少了小麦对Cd的吸收。Cd胁迫下,Cd主要分布于叶片的细胞壁组分和根系细胞可溶组分中,同时施加Si和Zn可显著降低细胞器中的Cd含量(P<0.05)。Cd能够影响小麦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0μmol·L-1 Cd处理下小麦地上部P、S和Fe含量,地下部S、B、Ca和Mo含量显著提高;地上部B含量,地下部P、Na和Mo含量显著降低。与Cd处理相比,Cd+Si处理显著提高了地上部K、S、Mn、和Si含量,以及地下部Mn和Si含量,显著降低了地上部Ca、S、B和Mo含量,地下部P、K、Ca、Mg、S、Fe、B、Cu和Mo含量;Cd+Zn处理则显著提高地上部Mo和Zn的含量,地下部P、Fe、Cu、和Zn含量;同时施加Si和Zn使地上部Si、Na和Zn的含量,地下部对Na和Zn含量显著提高,而地上部P、Ca、S、Fe、B、Mo和Mg含量,以及地下部Ca、Fe、B、Mo和Cu含量显著下降,施加外源Si和Zn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协同或拮抗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PC1(60.7%)均显著影响了Mo、S、Fe、Zn和Cd的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Cd含量与Si含量呈负相关。4.10μmol·L-1 Cd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麦幼苗的氧化损伤,具体表现为叶片和根系中的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上升;叶片和根系中的抗坏血酸(As A)含量显著提高,根系GSH、非蛋白巯基(NPT)和植物螯合肽(PC)含量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下降(P<0.05)。施加外源Si和Zn及其互作可有效缓解Cd诱导的氧化损伤,其中与Cd处理相比,同时施加Si和Zn,MDA和H2O2含量显著降低48.05%和41.05%(叶片)、48.37%和32.43%(根系);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的As A含量显著下降25.89%和36.05%;GSH、NPT和PC含量则分别显著提高84.80%和30.98%、250.24%和97.97%、318.47%和129.22%(P<0.05);叶片中SOD、POD、CAT和APX活性提高34.33%、87.16%、56.78%和145.78%,根系中SOD、POD、CAT和APX活性上升61.15%、95.04%、54.48%和92.51%。结果表明,Cd胁迫条件下,Si-Zn互作可通过减少H2O2含量,促进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缓解Cd对小麦的毒害作用。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冬小麦对Cd胁迫的响应,筛选出缓解小麦Cd毒害的适宜Zn和Si浓度,明确了Cd胁迫下Si-Zn互作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究了小麦对矿质元素和Cd的吸收积累特征,以及小麦抗氧化系统的响应机制,初步阐明了Si-Zn互作缓解小麦Cd毒害的作用机制,为保障小麦粮食绿色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生物质炭在耕地土壤重金属修复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多数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可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减缓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减弱其毒害作用。目前对生物质炭的研究大多针对其对土壤理化性质或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而对其连续施用后是否仍然能产生显著固化效果以及其对土壤微生物作用的研究较少。在生物质炭修复土壤重金属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等指
学位
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可以对大多数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的原生质有机毒物,在水处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水环境中大多数酚类化合物难以被自然生态系统所降解。酚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和不力处置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研发高效的酚类污染物处置手段迫在眉睫。迄今为止,基于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PMS-AOPs)因具有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在酚类污染物处理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诱导PMS活化产生活性氧化物种(RO
学位
众所周知,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也是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镉(Cadmium,Cd)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强,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并向地上部可食用部位转移,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中占重要地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镉吸收、转运和积累上存在差异,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重金属胁迫下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进一步采用有效的农艺措
学位
随着技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暖,灾害频发,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源之一。而且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时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碳减排压力严峻。本研究基于青海、四川、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山东等九个省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人口、能源和
学位
乡村韧性是乡村发展的“质检仪”和可持续发展的“导向标”。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村庄发展极受制约,缺乏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致使村庄在抵御外部干扰及应对内部压力时呈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和脆弱性。其次,乡村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地域系统,内部要素间如何作用,才能使乡村实现最大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乡村系统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自身系统吸收或优化这种干扰并保持持续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学位
传统的单层施肥较难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的氮素需求,明确氮肥最佳分层施肥深度组合,同时添加控释尿素,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氮素利用率和产量。试验于2019~2021年在河南省新乡县王府庄村、2021年在禹州市康城村开展,包括2019年的盆栽试验:5个施肥深度(1、5、10、20、30 cm);2020年大田试验,设计5个单层施肥深度(1、5、10、20、30 cm)及6个分层施肥深度(1+10、1+
学位
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属典型滨海盐渍土,是我国陆域和全球土地资源自我更新最迅速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该区由于不断地发生水盐运动,导致土壤盐渍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结构差、易板结等。盐渍土壤中的磷素常被钙固定,导致其生物化学有效性低,改良难度大。解磷真菌能够增加土壤有效态磷的供给,改善植物根际微生物环境,调节植物生长激素的代谢等。目前关于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土壤有效态磷与土壤盐
学位
我国是粮食大国,河南省粮食种植以小麦为主。氮(N)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氮肥的施用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氮元素也是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硒(Se)是人体、动物必须的有益元素。硒在抗氧化和抗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缺硒会引发各种疾病。人体主要从食物中获取对人体有益的有机硒,但是环境中硒不能被人体吸收转化,所以通过作物补硒势在必行。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磷硒、硫硒互作关系的研究,而
学位
pH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指标,影响土壤氮磷等养分的转化供应,也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对维护土壤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豫南砂姜黑土的空间酸化态势及改良措施,本研究首先在西平县域范围内63个采样点,分3个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进行采样,探究县域范围的酸化程度、沿土壤剖面p H值变化,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在砂姜黑土表层严重酸化,沿剖面
学位
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农田土壤固碳、培育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但其对土壤磷素的调控目前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基于较长时期施入生物质炭的田间定位试验,以石灰性土壤潮土和褐土为研究对象,揭示生物质炭对石灰性土壤作物产量及磷素调控的影响。在2013年和2014年,生物质炭以20 t·ha-1用量一次性施入潮土和褐土试验田。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质炭对潮土作物产量的长期效应。基于潮土的长期定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