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渡期。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被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体制所摧毁;城市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城”成了农民融入现代化大潮的一种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就顺势而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潮流和话题。在这一进程中,进城农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磨难和心理伤痛,也有着不同的心态变化。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一直关注着“农民进城”这一现象,从各个层面展现出建国以来进城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带有批判的眼光或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记录着农民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悲喜剧,表现他们由城乡新定位下的自信和乐观到城市梦想追寻过程中的自卑和焦灼再到自为自省后的平等追求和文明超越的历史心态变化,从而折射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悲痛与欣喜的心音。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十七年时期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社会背景,论述“农民进城”的题材限制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进城农民的自信心理。在城乡基本对等的历史语境下,进城农民普遍以主人翁的姿态追求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于短暂的城市生活体验也表现出一种乐观和满足。第二章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深化和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进城后面临心理和主体双重尴尬状态下的心理失衡。一方面,部分青年知识农民表现出某种美好的城市想象和执着的城市寻梦,但大多数追梦人都只能饮恨面对美梦成空的失落,造成进退两难的心理尴尬;另一方面,更多缺少应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大军前仆后继地向城求生,结果不但遭到城市的拒绝,还要被农村排斥,导致“不城不乡”的主体尴尬。第三章着重分析新世纪以来作家对“农民进城”的类型化书写。该时期的进城农民主体意识普遍开始觉醒,在忍辱负重中更注重追求平等权利;而其中为数众多的“成功者”在城市艰难进取的过程中,也往往产生某种心理畸变。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关注自己在现代化语境下进城的出路和自身发展问题,表现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情感诉求,或开始主动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并以乡村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城市进行诗意的反哺。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当代小说中“农民进城”主题的评价及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写作前景展望。在浩如烟海的这类小说中,一部分作家表现出割裂“传统和现代”的倾向,大肆渲染城市的罪恶和农民进城后的苦难,从而形成了现象化的苦难书写。近期一些作家开始注重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谱写出一种农民进城的和谐篇章,也标志着“农民进城”书写的一种新趋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