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衍生及其条件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73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集中探讨的问题是:移民流入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会对输入国安全构成威胁?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本文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分析工具,在充分借鉴现有移民安全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演绎推导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对移民和国家安全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后,着重对国家安全的领域划分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本文充分借鉴学界有关移民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主要分析模式,建立了一个涵括经济、社会、政治三个领域的、较为系统的移民安全问题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大量的经验证据,围绕基本假设,对移民在经济、社会、政治三个不同领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导致移民威胁国家安全可能性提高的条件因素进行了初步论证。通过分析发现:移民流入对输入国国家安全既有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无论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有可能波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移民既具有提高输入国社会总产出、增加财政收入、校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陷、拉动消费需求、促进人才流入以及资本和新技术的引进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冲击输入国劳动力市场、增加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加重生态环境压力等消极影响;在社会领域,移民既有可能产生激发输入国社会活力、增强输入国文化多样性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造成国家身份特征异化、社会冲突加剧等不利后果;在政治领域,移民的流入既有可能产生促进输入国对他国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提高输入国政治声誉、改善和强化输入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帮助输入国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破坏输入国国民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和忠诚、限制输入国政治决策的自主性、打破输入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平衡等消极影响。因此,移民对输入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依具体条件而定。当输入国的地缘位置关键、领土存在争议、非劳动力要素供给刚性、国家认同跨族群政治整合功能缺失、存在制度性移民歧视、政府移民管理有效性欠缺等6个条件单独或同时存在时,移民威胁输入国安全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   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得到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但为了系统地证实本文的结论,本文选取南亚地区5国和西欧的法、德两国作为样本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南亚地区移民与安全问题的案例分析结果显示,移民能够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本文基本假设中提出的6个提高移民威胁国家安全可能性的条件虽然并不总是同时出现,但也被证实能够对移民的安全后果产生关键性作用。在法国和德国的案例分析中,虽然移民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安全后果,但一些潜在的风险仍然是存在的。而且在法、德两国,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身份特征和分布特点的移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存在微妙的差别。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充分借鉴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移民与国家安全这两个在学术界界定模糊的概念进行了厘清;构建了一个更适宜分析移民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学术界分歧较大、尚无定论的移民安全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提出了移民威胁国家安全的条件。同时,努力克服现有研究资料匮乏、数据散乱等困难,通过对移民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对大量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较为系统地对理论创新的成果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苜蓿是新疆主要栽培牧草,是多年生的豆科作物,他的生态体系独特,不同于比较稳定的果园生态体系,也不同于每年发生较大变化的大田一年生作物生态体系。苜蓿田中的昆虫比较丰富
为选择适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的诱测灯具,准确掌握棉田盲蝽种群发生动态,2011-2014年选择频振12号灯、16号灯、18号灯、绿光灯和黑光灯,以常用的黑光灯为对照,在
执行概念在词源、社会学、管理学和政府管理等不同层面上分析会得到不同界定。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实现政府目标、实施政府政策政令和执行
期刊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开始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
期刊
为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2013年12月6日,由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
“王德林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精神,它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是改革在宁夏具体实践的产物,是宁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缩影,是宁夏顾全大局、 “Spirit of Wang Delin”
期刊
目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必然引发价值观领域的剧烈震荡。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