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表现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统出统入与国家机构。形成国家财政的收支和管理的各种经济行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国家是由阶级分裂而后发生,是一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工具。财政既是在实现国家职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国家的本质规定了财政的本质。同时财政也有一定的范围和内容。它与一般的国民经济虽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却有明确的界限,而不可混淆。财政是指社会财富流入流出于国家机构的收支和管理等行为的总称。对财政问题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中,财政,赋税的内容占很大的比重,因为财政是国家机构的经济基础,赋税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而赋税的轻重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自然要受到关心经济的人们的普通重视,而一个国家较丰富的财政思想及其赖以建立的有系统的财政制度的形成,须取决于较多的客观条件。一般的地说,财政思想之形成和发展要求有较长期统治的中央政权和较广袤的领土为其基础。民国财政思想是我国财政制度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财政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上为近代财政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税制改革思想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历届政府的财政困难或政治体制改革,则往往是促成财政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民国时期的财政思想在西方财政思想的影响下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前夕几个时期,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租税以及利用外资等财政思想,而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前夕时的宋子文作出了关于统一财政、预算制度、税务改革、理债和借债的观点。国民政府后期到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财政思想在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出于战时的需要,重视税制改革,并对专卖、土地税、所得税、遗产税、关税等进行改革。本论文意在运用西方财政理论对中国的财政问题进行分析,对当时财税制度改革发表见解,研究这一时期财政思想,有助于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在当今财政改革中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对当今税制改革具有启迪,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