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自于1981年译介到中国以来就因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备受瞩目,目前已有20多个中译本。但国内对该作品的译本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傅惟慈和李继宏的《月亮和六便士》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自20世纪下半叶起,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文化对翻译的影响,翻译研究开始迈入新的征程,即翻译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进一步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下的翻译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所要选择的文本;初始规范下影响译者对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选择;操作规范对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语篇结构及语篇表达方式进行整体把握产生影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会对翻译产品造成极大的影响。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分别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对傅惟慈和李继宏的两个汉译本进行研究,客观比较分析了其差异性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揭示了翻译规范对译者的影响。研究发现,傅译本与李译本在翻译规范的影响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首先,在预备规范的影响下,傅惟慈与李继宏选择该作品的原因不同。处于80年代的傅在选择时除了对毛姆的认可外,还需考虑该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否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符;而身处新世纪的李,一方面是对该作品及作者在各方面的认可度,如对作品中的审美观、价值观的认可,另一方面还出于与文化公司及出版社的合作而译。其次,在初始规范的影响下,傅译本在充分传达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在字词句上选择符合当时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倾向于可接受性;而李则为处于当时代下的读者展示了一个充分性的译作。最后,在操作规范的影响下,傅的整体译文风格较口语化,使用较多旧时文字表达及少许北京方言,李的整体译文风格较书面化,使用现代语更加符合现代的翻译规范。与此同时,两译本在句法结构方面也体现了差异性,傅倾向于按照句子内在逻辑对长句进行分割,而李则多倾向于按照原文句子结构进行处理。本研究试图为《月亮和六便士》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描述性的角度为该作品的译文研究做补充,拓宽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应用范围,证明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