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全球范围内由海产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致病菌。虽然溶血素、粘附素、III型(T3SS)及Ⅵ型(T6SS)分泌系统已被揭示为其主要毒力因子,但它们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发现由Ser/Thr蛋白激酶引起的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是细菌功能调控的核心,且与毒力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P0057基因编码Ser/Thr蛋白激酶,可能具有介导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作用,因此探讨了VP0057对副溶血弧菌毒力的调控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同源互补的方式构建VP0057缺失菌株(△VP0057),比较正常副溶血弧菌(VP)与△VP0057的生长、对He La细胞的粘附、生物被膜的产生以及二者中编码T3SS效应蛋白的基因的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VP0057对副溶血弧菌毒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正常培养基LBS和细胞培养基RPMI1640中△VP0057的生长速度均慢于VP;△VP0057在对HeLa细胞的粘附力和形成生物被膜的产量方面均弱于VP;与VP相比,△VP0057中编码T3SS效应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表明VP0057的存在能够增强该菌对宿主的的毒力作用。为进一步阐明VP0057对副溶血弧菌毒力的调控机制,在T3SS1和T3SS2激活条件下处理VP,并分别在mRNA和蛋白的水平上检测VP0057转录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VP相比,处理后VP的VP0057的表达量均增加;此外对VP和△VP0057的全蛋白和膜蛋白进行Ser、Thr蛋白磷酸化差异分析,发现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二者的膜蛋白磷酸化差异显著,该结果初步表明VP0057通过介导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来调控该菌的毒力。本研究揭示了VP0057对副溶血弧菌毒力的调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VP0057的调控机制,为深入研究Ser/Thr的磷酸化修饰调控副溶血弧菌毒力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全面理解病原菌的毒力及感染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