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棉花产量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目的,种植密度是棉花达到高产的主要栽培调控措施之一,研究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器官的干物质、氮磷钾累积和分配规律,对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棉花生长提高产量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科棉6号和湘杂棉8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分别在盐城东台(120°07’E,32°33’N)和大丰(120°13’E,32°56’N)进行大田种植密度(1.2、2.1、3.0、3.9、4.8、5.7×104plants/hm2)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分配、氮磷钾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探讨了长江流域棉区达到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杂交棉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均呈下降趋势,株高和脱落率呈上升趋势,而衣分变化不大。棉花产量与种植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在3.0×104plants/hm2下籽棉产量达到最大值。纤维马克隆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表明纤维品质对密度的变化不敏感。高密度显著降低了棉花下、中、上不同果枝部位的铃重和铃数,且下部果枝下降幅度最大;各密度处理间,单铃重和铃数均随着果枝部位的上升呈增大趋势,中上部果枝所占的经济份额明显高于下部果枝,说明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中上部果枝。另外,不同果枝部位间的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明显。2种植密度对杂交棉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棉花群体干物质累积动态随生育进程的变化符合“S”型曲线,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干物质动态变化模型的特征参数,提高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缩短,快速累积速率增大,干物质累积增多;而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快速累积速率及干物质累积均以3.0×104plants/hm2处理较高。另外,下部果枝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前期占主要部分,而生育后期下部果枝因衰老较早干物质积累量开始下降,吐絮时已明显低于中、上部果枝。综合分析显示,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最适密度为3.0×104plants/hm2,在此密度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累积动态特征参数最为协调;密度过高尽管群体干物质累积较高,但经济产量下降。3种植密度对杂交棉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棉花群体N、P、K累积动态随生育进程的变化符合“S”型曲线,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其动态变化模型的特征参数,提高种植密度可使棉花N、P、K快速累积起始期、终止期及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时间均提前,快速累积速率增大,N、P、K累积增多。另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株N、P、K养分累积吸收量均呈线性升高,而生殖器官N、P、K养分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经济系数则呈抛物线函数变化,均以3.0×104plants/hm2密度为最高,与皮棉产量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种植密度对开花至盛花阶段棉株养分吸收比率的影响大于其他阶段,密度增大显著降低植株在开花-盛花阶段N、P、K吸收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每生产100kg皮棉的养分摄取量逐渐上升,但对K的吸收比例明显下降。高密度显著降低了上、中、下不同部位果枝的N、P、K养分浓度和单株吸收量,并使果枝营养早衰,下部果枝表现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