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分析Ia2和Ibl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肌层浸润,宫旁浸润,阴道切缘阳性,子宫下段受累,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瘤栓,SCC治疗前、后水平,Ki67阳性情况,及预后情况。进一步探讨术前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筛选的临床指标,为选择性地降低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的根治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的117例Ia2、Ibl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孕产次、绝经情况、吸烟史、主诉、分期、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途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并发症、阴道切除长度、术后病理(宫旁组织、淋巴结切除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阳性部位、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内瘤栓、肌层浸润深度、子宫下段受累、阴道切缘阳性)、Ki67阳性情况、SCC治疗前后水平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宫颈癌患者发病年龄为27-73岁,平均发病年龄47.38岁,中位年龄50岁,宫颈癌患者年龄分布呈单峰分布,高峰在46-55岁,此年龄段宫颈癌患者的构成比为47.66%。。平均孕次3.11次,平均产次1.41次。已绝经43例(36.75%),未绝经74例(63.25%)。2.117例患者中15例(12.8%)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者102例(87.2%)。单因素分析结果:肌层浸润深度≥1/2、脉管内瘤栓阳性、肿瘤大小>2cm、Scc治疗前水平≥1.5ug/L为影响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大小>2cm。3.影响预后因素结果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子宫下段受累、阴道切缘阳性、Scc治疗后水平≥1.5ug/L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相关;而年龄≤35岁、吸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1/2、脉管内瘤栓阳性、肿瘤大小>2cm、淋巴结阳性、Scc治疗前≥1.5ug/L及Ki67阳性等因素与早期宫颈癌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预后的因素为Scc治疗后≥1.5ug/L。4.以肿瘤大小分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肿瘤大小>2cm的危险因素为肌层浸润>1/2、Scc治疗前≥1.5ug/L。5.肿瘤直径≤2cm的80例患者中,以肌层浸润≥1/2分为2组,肌层浸润>1/2的危险因素为脉管内瘤栓阳性及组织中低分化。6.肿瘤直径≤2cm的80例患者中,以脉管内瘤栓阴性、阳性分为2组,影响脉管内瘤栓阳性的因素为肌层浸润>1/2、Scc治疗前<1.5ug/L、Ki67阳性,其中Scc治疗前<1.5ug/L为保护因素,而肌层浸润≥1/2、Ki67阳性为危险因素。7.预后:本研究117例患者中4例(3.42%)复发,均为2年内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11个月(8-17个月),其中3例(2.56%)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复发后死亡。死亡病例共2例(1.71%)。结论:1.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选择性地降低宫旁组织的根治程度是可行的,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能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术前有效筛查出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可指导临床医生选择缩小宫旁组织切除范围。3.术前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筛选的临床指标为无以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2cm、肌层浸润深度>1/2、脉管内瘤栓阳性、组织中低分化、Scc治疗前水平≥1.5ug/L、Ki67阳性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