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以颈部椎体及关节退行性改变为主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商讯、金融、传媒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电脑和高科技手机的人群数量大增,且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数比率也大大增加,加之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其都可使颈椎处于疲惫和劳损状态,长此以往,大大加速了颈椎椎体的退变过程,加上自身体虚劳损和外邪侵袭,致使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针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技术已经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微创术和针刀术等先进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运用人体解剖学,对局部神经根压迫的松解和对粘连组织的剥离,以缓解局部神经根刺激症状;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以缓解疼痛;颈椎牵引以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进而改善项背疼痛症状;物理治疗及局部封闭的运用以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消散,营养神经根以减轻疼痛等,均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病及其相关症状。然而,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反复序贯发生,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对其能够起到长效稳定的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在凝练燕赵高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观察“调督理筋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其特色针法将调督针法、经筋疗法、颈夹脊穴合谷刺法以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对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该研究是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立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038),也是河北省科技厅“调督理筋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142777060)。目的:通过研究运用“调督理筋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调督理筋针法”与常规针法相比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样本估算的结果,选取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调督理筋针法治疗。主穴选取大椎、百会、颈夹脊穴、后溪、大杼;肩痛配肩井,上臂痛配臂臑、肩髃;前臂酸麻配手三里、曲池;手指麻木配内关。嘱患者俯伏坐位,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在针刺顺序上采用燕赵高氏针法中的先远端取穴再颈项部取穴的针刺顺序。调督理筋针法操作: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30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先以快针针刺督脉以振诸阳,头颈部筋结点行合谷刺,以上刺法不留针,再开子午流注穴位及针刺远端腧穴,最后针颈部腧穴,每穴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捻转3-5次,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法治疗。以传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取穴:主穴选取大椎、百会、颈夹脊穴、后溪、大杼;肩痛配肩井,上臂痛配臂臑、肩髃;前臂酸麻配手三里、曲池;手指麻木配内关。操作方法及针刺取穴均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经络腧穴学》为准。根据具体情况采用0.30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每穴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捻转3-5次,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以5天为一个疗程,于2个疗程后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变化情况对其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分析与评估,分析其总疗效,于3个月后随访分析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减少,尤以观察组减少为明显(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患者ndi评分均有所减少,尤以观察组减少为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个月后复发率13.89%,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3个月后复发率48.15%,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减少,尤以观察组vas评分减少为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患者ndi评分均有所减少,尤以观察组ndi评分减少为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颈椎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3.89%,对照组为3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3个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