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功能共时研究和详尽描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不同功能和意义的“来”的语法化过程,探寻“来”的不同功能、不同意义间的内在联系。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一、现代汉语“来”的分布与功能现代汉语中“来”主要出现于“NP+来+(VP)、NP+ VP +来、VP1+来+VP2/PP+来+VP/S1,来+S2”这几种句法格式中,可以充当谓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充当谓语时,“来”是一个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可以表示多个语法意义。充当补语时,“来”可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此外,在语用平面上,“来”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用作焦点标记。二、补语“来”的语法意义充当补语时,表示动作趋向义的“来”和表示完成结果意义的“来”有不同的句法环境。“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从认知角度看,表示“使物体移动的方式,或者用来表示使事物改变领属、占有等关系的方式”的动作趋向意义是外界空间中的“人或物体向立足点作出移动”借助于隐喻映射投射到心理空间后所形成的。在表趋向意义的基础上,“来”同样借助于隐喻衍生出“靠近”、“关系融洽、和谐”等完成结果义。三、“来”的语法化过程现代汉语“来”各种功能和意义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时演变。动词“来”的用法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它假借了表示“小麦”义的名词“来”而产生,在句中充当谓语。在此基础上“来”又产生了众多的功能和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表趋向意义的补语“来”最终形成。焦点标记“来”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伴随着多种功能的产生,“来”的意义也逐步虚化。在“来”功能和意义转变的过程中,隐喻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充当外因的语用经济性原则和充当内因的隐喻的双重作用下,“来”的语义从表具体动作行为泛化为表示动作趋向义、完成结果义。而语义的泛化也最终导致“来”的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充当句子的谓语,演化成充当句子的补语,并最终演化成语用平面上的焦点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