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苜蓿斑点病发生严重,经取样鉴定该病害由病原真菌引起。为了研究不同品种间抗病感病差异,本论文以21个品种的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综合田间试验、实验室离体叶片试验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综合分析,作出抗性评价。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抗病机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定量PCR仪对紫花苜蓿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原菌不同时间阶段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分析,为之后深入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分别利用引物ITS1/ITS4和OPA2-1R/OPA2-1F扩增出真菌核糖体ITS片段(547bp)和OPA2-1片段(599bp),经过Genbank 比对结果均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大田侵染实验的病情指数、离体叶片实验的病情指数和PAL相对酶活性指标进行评价,对2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抗病性强弱的排序分别为英斯特>MT4015>北林201>Tango>威神>皇冠>巨能995>3010>斯贝德>Dryland>4020>巨能2>巨能801>巨能601>巨能7-耐望>维多利亚>巨能7>肇东>耐盐之星>准葛尔>新疆大叶。3、以新疆大叶、北林201、皇冠、耐盐之星为实验材料研究0-18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接菌后O-6d是苜蓿APX、CAT、POD抗氧化酶响应交链格孢菌的关键时间:CAT、APX酶活性降低,可使H2O2短时间内积聚,放大逆境胁迫的信号分子;POD酶活性升高,将清除过高浓度的H2O2以保护细胞免受伤害。6-18d,APX、CAT酶活性总趋势降低,推测由于持续的环境胁迫,造成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从而影响了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4、以新疆大叶、北林201为实验材料研究0-72h抗氧化酶基因APX、CuZnSOD、MnSOD和抗病相关基因PAL、NPR1、NPR1L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根据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叶片中APX、MnSOD、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不同抗感病苜蓿的MnSOD、CuZnSOD、NPR1、NPR1L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差异显著,推测这些基因参与了紫花苜蓿对链格孢菌的早期抗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