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院感染相关病原菌的监测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了解眼科医院病原体流行情况,为临床眼科医生用药选择提供依据,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指明方向;通过分析眼部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的住院患者信息,找出影响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监测手术室环境尤其物体表面的携菌情况,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带入手术室的物品消毒措施的重视度。  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902例各种眼外伤或眼部炎症的样本及其医院环境的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种属鉴定。对主要的条件致病菌进行药敏实验并筛选出产ESBLs革兰阴性菌,利用菌落PCR技术进行主要的ESBLs耐药基因亚型检测,并进行测序鉴定。  回顾分析样本病原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住院信息,利用SPSS16.0软件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卡方检测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易感染患者群体信息。  监测手术室物表,空气和手,并进一步对容易携菌的不同物表进行监测。对携菌较多的病历夹进行重点监测及利用不同的消毒剂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研究。比较各组不同消毒方法擦拭前后的平均菌落数及对检出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为针对性提高眼科手术室实习生和新进人员的无菌技术理论和规范,录制临床操作示范视听培训材料,并和往年无菌操作考试通过率进行比较。  结果:  (1)眼科医院中病原菌监测结果:从902例各种眼外伤或眼部炎症的样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9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最多为178株,占59.7%,主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8%、8.7%;革兰阴性菌87株,占29.2%,检出13株条件致病菌,占4.4%,真菌33株,占11.1%。13株条件致病菌进行ESBL PCR扩增并测序,结果为检出TEM-1型和CTX-M-14型的ESBL基因。药敏实验表明:主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对一线代表性的抗生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都保持了61%-81%的高药物敏感性,对万古霉素保持了将近100%的高敏感性。  (2)病原菌送检患者基本资料分析:对902例病原菌送检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原发病情况和入院前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卡方检验表明年龄、基础疾病、原发病情况和入院前抗生素应用情况影响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率,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和原发病情况影响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率,以41-60岁年龄组、眼外伤及角膜病住院患者群体其入院前感染率较高。  (3)手术室环境的监测及其病历夹消毒研究:手术室环境的监测表明,虽然环境中菌落数符合非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但物表中的病历夹有最高的微生物检出率其细菌检出阳性率为22.2%。对病历夹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实验研究,擦拭消毒后菌落总数有显著性差异,消毒后检出含细菌的病历夹总数明显下降,但两种方法消毒效果及次数无显著性差异。  (4)无菌技术培训:针对手术室新进人员无菌技术及观念较差,开发的无菌技术视听教学材料培训后,受训人员无菌操作考核通过率较前两年有较大提高。  结论:  (1)眼科医院主要存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风险,针对年龄较大的眼外伤或角膜病住院患者更要加强病原菌监测。而通过加强病原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可降低眼科医院感染。  (2)眼科医院手术室环境中病历夹有较高的微生物检出率,利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可降低细菌检出率。  (3)通过视听方式的培训,可以明显提高医生无菌操作水平。
其他文献
2019年8月1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要求加速广电网络提
期刊
目的:(1)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2)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目的:研究双波长点阵激光照射后SD大鼠皮肤胶原含量的变化,及胶原蛋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对SD大鼠皮肤TGF-β1分布及点阵激光照射后TGFβ1的变化趋势进行观察,以进一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