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其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开始并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进行深度、整体的系统研究,全面考察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影响因素、揭示教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求其与我国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政策领域的渊源性密切联系,以史鉴今,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具体和深入的了解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整体、系统内容,同时也是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这个研究领域成果的充实,将会对教育史学科体系尤其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体系的完美构建,也会对推动我们当前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科学发展、完善与超越储存着智慧、启迪着思绪,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借鉴性和引导性的影响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教育学、政策学等相关理论,共分为六部分内容试图对民国时期38年时间内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文献的综述,并阐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从发轫阶段(1912—1916)和渐进阶段(1917—1926)两个阶段来详尽论述民国前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第三部分主要从改革阶段(1927—1931)和发展阶段(1932—1936)两个阶段来具体论述民国中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第四部分主要从调整阶段(1937—1944)和拓展阶段(1945—1949)两个阶段来全面论述民国后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第五部分主要在前述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梳理下,进而探索出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是基于国外环境因素和国内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以改革学制系统、重视义务教育和强化政治目的三者为根本路径,并体现出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规范、法治的科学化发展过程,模仿、探索的本土化适应过程共四个根本特征的内在变迁逻辑。第六部分主要从以史鉴今的历史意义为出发点,最终得出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和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灵活变通)、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科学化、强调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本土化、提高国民接受基础教育参与度共四个方面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