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传播信息的不可缺少的媒介,语言学家普遍关注语言规则的描述和分析,而民族志学者更倾向于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率先提出交际民族志以来,交际民族志得以广泛发展应用,比如交际领域,传媒领域等。他们继承了民族志学者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交际语言规则分析,而是进一步探索人们交际背后的文化规则和知识背景的传统。本研究采取交际民族志方法,用中国本土士相见礼的文化视角对孔孟出生地——邹城当地两位贤老的会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人际交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本文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论文框架;第二章从人际交往研究、中国的礼的视角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指导;第三章是民族志方法论介绍,包括如何进入田野、如何收集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基于对山东邹城当地两位贤老的深度采访和参与式观察,分别对二人进行传记式的刻画,从家庭背景、经学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来体现二人的人生经历对其如何做人、思考和生活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过去的和现在的自己的对话以及对进一步理解二人的会面提供文化背景;第五章借鉴经典文本、地方志中超越表征的言说方式对二人十几年后的首次正式会面进行深描和叙述,包括四个方面,礼物、打招呼、座次安排和言谈方式,指出这四个方面的见面细节都是围绕“敬”的精神展开的,以此呈现相见礼作为文化遗产是如何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的;第六章结论章节对论文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以及对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与不足之处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 本研究指出,话语变迁下的相见礼仍有践行,希望能够通过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形成与西方学者对中国人际交往研究的对话,减少交际中包括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并引起对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