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其茎叶和子实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紫花苜蓿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紫花苜蓿的推广种植。但是紫花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酸性土壤自然分布的品种很少。 不管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还是在北方育成的品种,紫花苜蓿适宜的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南,强降雨导致土壤酸度增加,一方面降低了根瘤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亲和性,抑制根瘤菌的存活,致使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受阻;另一方面,在酸性土壤中,养分缺乏、离子不平衡、活性铝和氢离子浓度过高等严重影响植物生长,限制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紫花苜蓿在酸性土壤中的养分吸收性能,改善根瘤生物固氮的环境条件,提高紫花苜蓿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扩大种植范围,成为苜蓿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尚无紫花苜蓿在酸性紫色土中种植的报道。鉴于此,本论文以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以重庆地区分布较广的酸性紫色土为供试土壤,开展试验研究。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以酸性紫色土(pH5.45)为供试土壤,研究了6个紫花苜蓿品种地上和地下生长指标及营养特性,并比较了2个根瘤菌菌株的结瘤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酸性土壤的耐受性不同。品种三得利的地上部生物产量最高。且综合地上、地下部的形态和产量指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2类,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关分析表明,紫花苜蓿茎的高度与地上部干重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茎叶比成显著正相关,说明结间伸长使叶量相对减少。而紫花苜蓿分枝数量与地上部干重和茎叶比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分枝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株高。根颈直径与根干重、根冠比、根瘤重和根瘤数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对于地下部生物量和根长,根颈直径具有便于测定、省时省力的特点,因此可将根颈直径作为衡量紫花苜蓿地下部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两种根瘤菌菌株在结瘤数和瘤重上都有显著差异。菌株1.159形成的根瘤数量少且分布较集中;而菌株1.163具有较强的结瘤性能,其形成的根瘤在根系上分布较均匀,说明菌株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