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效率分析及比较优势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探讨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形势及对策。 一是具体分析了单个油料作物品种的生产投入与收益状况。研究表明:我国几种主要油料作物在1993—1998年间,生产成本投入的增长超过了总收益的增长,从而导致了纯收益的下降。在油料作物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投入比重平均达到60%的水平;而在较小比例物质费用的投入当中,以种子、肥料、农药为主的直接费用又占有85%以上的比例,代表机械化程度的间接费用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是靠劳动力的投入来完成的,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 二是在逐年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分别考察了每个油料主产省份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各品种各省区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在生产的技术效率方面,除大豆作物的技术效率损失较大外,其余品种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是各种作物品种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及综合经济效率的损失较为严重;而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生产效率也有较大的区别,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呈现了从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各地的要素配置效率及经济效率差距也较大。 三是地区间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决定了我国各省区油料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大豆生产东北、华北地区的省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而中部、南部地区的省份处于劣势。油菜生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省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及西北的省区。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及湖北、安徽、江西等部分欠发达省份的综合比较优势系数为负数;对花生而言,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辽宁、福建、海南等省份具有比较优势,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处于比较劣势。需要强调指出:影响区域间各种作物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有技术效率的差异原因,也有规模优势或效益优势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地区的综合优势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去入手。 四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油料作物的比较优势。由于生产规模、成本投入与产品质量等方面原因,我国的大部分油料作物尤其大豆、油菜在国际竞争中将不具有比较优势,花生、芝麻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油料作物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原因并对如何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所面临的挑战、提高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及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分析中建立的随机边界模型及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同样为其它农产品的研究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