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导师郭立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导师从“寒湿”论治CKD辨治思路的临床实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归纳总结导师从扶阳辨治CKD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丰富中医对CKD的理论认识,为提高CKD的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新思路。 [方法]:通过长期跟师门诊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按统一标准对导师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所有CKD的病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运用频数频率分析、Wilcoxon符号秩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入选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统一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导师从“寒湿”论治CKD的辨治思路及遣方用药规律。 [结果]:通过整理、筛查后获取相对完整慢性肾脏病病案资料总计117例863诊次。其中男性43人,占37.06%,女性74人,占62.93%,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年龄主要分布在10-79之间,其中30-69年龄段最多,占82.05%。CKD分期中1期患者为主要就诊人群。原发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54.7%,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42例、肾病综合征9例、IgA肾病7例、膜性肾病5例、隐匿性肾炎1例,其次继发性肾病较多,占27.4%,包括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肾病6例、狼疮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病7例、感染后肾炎及梗阻性肾病各1例,其他原发病占17.9%,包括肾囊肿4例、肾萎缩3例、肾错构瘤、肾癌术后、肾移植术后和病毒性心肌炎各1例,其中原发病不明者10例。出现频率较高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畏寒怕冷、腰酸、小便泡沫、夜尿清长、水肿、汗少、夜寐不安、颈项肩背不适、口干;舌象以淡红舌、白腻苔、边齿痕、体胖大出现频次最多;脉象以紧脉、弱脉、细脉多见,症状及舌脉特点与寒湿阳虚为病特点一致。病理因素以湿邪、寒邪及阳虚为主,还包括浊毒、痰饮、虚火、风邪、瘀血等。主要病机为寒湿凝滞、寒湿内盛、阳气亏虚。治疗方法主要为宣通和温补两大法门,使用拨通法(温通方)者63例,占54.17%;使用建中法者15例,占12.82%,其中温运中土6例,温补中土方9例;使用建极法者34例,占29.06%,其中扶阳泄浊方4例,扶阳利水方5例,温潜方8例,扶阳添精方17例;使用其他方者5例,占4.27%,其中葛根汤、猪苓汤各1例,麻附细辛汤2例。处方用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种类主要集中于:散寒药、祛湿药、补虚药、理气化痰药、开窍药,(前5位),其中核心使用药物有:生姜、砂仁、制附片、朱茯神、淫羊藿、桂枝、生白术、法半夏、生黄芪、苍术、生杜仲、陈皮、石菖蒲、党参、巴戟天、白豆蔻、菟丝子、肉桂、藿香等(前20位)。疗效评价方面,治疗前患者症候总积分为20.42±9.146,治疗后为8.59±6.209,治疗后积分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极显著差异(t=0<0.01)。另外,CKD1期肾功能无异常者尿隐血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28<0.05),尿蛋白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324>0.05),CKD2-5期肾功能异常者血肌酐治疗前水平为326.55±276.02umo/L,治疗后水平295.31±211.25uml/L,尿素氮治疗前水平为19.00±10.70mmol/L,治疗后水平为19.35±10.83mmol/L,血肌酐轻度下降,尿素氮未见明显变化。以临床症状改善为主的中医症候改善有效率为70.8%,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的综合情况改善有效率为43.9%,综合情况稳定有效率为68.29%。 [结论]:(1)郭立中教授从“寒湿”论治慢性肾脏病的辨治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郭立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法崇扶阳,病理因素首重寒湿,兼顾风痰浊瘀,认为阳气亏虚为发病之本,寒湿侵袭为发病之要,风痰浊瘀为患为发病之标。 (3)郭立中教授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法上以宣通和温补两大法门为指导,强调“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的次第理念,善用辛温药,以温通方、温降中土方、温运中土方、扶阳泄浊方、扶阳利水方、温潜方、扶阳添精方为主要次第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