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弥补地方财政缺口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缩小地区差异,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实现转型升级,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设立隶属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用以改善和缓解此类城市的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相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重要目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弥补地方财政缺口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缩小地区差异,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实现转型升级,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设立隶属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用以改善和缓解此类城市的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相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重要目标,随着涉及金额以及转移对象的增加,该项转移支付是否如愿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高质量、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该项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成效判别的关键标准。此外,在推动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能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此类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其高效的供给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因此,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及理论,就资源枯竭型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丰富了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研究视角,可望为中央政府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的全面综合评估提供经验支持,为资源枯竭城市政府思考如何高效利用此项转移支付资金提供参考和借鉴。借助中央划定并实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这一准自然实验,本研究重点开展了以下方面研究:首先,本文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资源枯竭城市以及财政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政策背景,对相关基础理论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依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资源枯竭型转移支付的目标,运用包括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方法对76个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并进行分类分析,通过PSM-DID方法对三批次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获取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获得此项转移支付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影响情况,采用三重差分与中介效应模型就该项转移支付对获取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类型分类,基本公共服务的低效供给主要出现于煤炭类资源枯竭城市。(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对接受该项转移支付的资源型枯竭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3)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其中西部受援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降低效果最为明显。(4)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负向影响在政府规模较大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且该项转移支付通过引发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使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跌入“激励陷阱”。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启示:(1)中央应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地方政府资金流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针对性设置公共服务满意度综合考核指标;(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3)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需求表达、民主决策以及监督和反腐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风险挑战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行创新活动必须有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因此分析信贷期限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出发分析验证信贷期限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首先,本文梳理了关于信贷期限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工业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业务主战场。因此,如何将金融科技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场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意义重大。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风控模型,拓展产品服务;政府加强创新金融引导精准施策,建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贷款专项扶持基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得到了满足。进入21世纪,农业发展出现了滞后现象,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变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在注重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关注农民的生活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少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自身的影响和对我国整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增长态势良好,实体行业则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压力。由于实体投资的收益率低于金融领域投资的收益率,部分企业已经出现“脱实向虚”现象,这不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如果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将对投资主业发展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不仅侵蚀制造业企业主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债务约束作为企业治理自身发展
针对财政压力下刺激消费的资金来源问题,本文根据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认为政府可以将部分财政收入以消费券的形式补贴居民消费,通过合理设计消费券的杠杆,确定消费券中政府补贴和居民支付的合理比例,能够使得新增税收完全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从而既刺激了消费,又保证了财政收入。本文通过对这一假说的阐述,构建了消费券最低杠杆的估算模型,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消费券中应设置的最低杠杆。研究发现,当消费券
为了避免在复习课上单纯的“炒冷饭”,帮助学生突破初中几何综合问题,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通过对“一图一题一课”的初中几何复习课例实践探究,得到“一图一题一课”的高效教学策略是: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类比迁移,发展学生“四能”;通过构建模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个地区工业资本回报率的水平对于吸引更多工业资本流入,推动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城市群城市工业资本回报率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借助中国19个城市群216个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数据,首先对中国2000-2019年间的工业资本回报率进行细致测算,并从时序和空
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向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转变,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向也在不断更新。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输送大量专门人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人力资本流动不仅实现了大学向社会进行高等教育知识转移,同时加强了人力资本在空间上的流动与配置,体现为人力资本集聚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9年35个
当前,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产业主要存在两个转移方向:第一是向国外进行转移,第二是向国内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甘肃省是中西部地区中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的省份,其制造业已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同时,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性强,产业集聚是最活跃的空间组织形态,同时也是最易形成环境污染的空间载体,因而关于甘肃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对甘肃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发展战略方面的创新,它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沿线国家的整体发展。以国际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利益共同体思想。本文基于马克思利益共同体这一视角,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联动机制进行政治经济学探析,一方面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