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理语言学的进步,人们对翻译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心理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更是让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译者-心理活动的载体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心。翻译被诠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译者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他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语的认识并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虽然,翻译本质及译者的研究对翻译教学颇具启示,各种由此产生的翻译教学新理念也层出不穷,但针对具体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研究特别是用实证的教学实验方式进行的翻译教学研究还远远不够。翻译能力,是集听、说、读、写等于一体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综合体现。翻译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汉英两种语言的修养之外,还应注重强化翻译技能训练和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翻译人才成为了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我国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翻译评估体系缺少学生双语基础不够扎实等,翻译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为应对市场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不少外语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翻译教学,这将会国的翻译教学趋向于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翻译教学改革应遵循其内在规律找出这些内在规律将有助于翻译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欧洲国家、加拿大、香港和台湾等地的翻译教学模式比较先进,在翻译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了解这些成功经验将会对我国的翻译教学改革产生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翻译水平,指出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介绍了国内外在翻译教的一些成功经验,就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旨在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点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过程实质是译者自身对翻译产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译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运用策略做出决定;2)学生间的策略能力存在巨大差异;3)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类型多样并与翻译结果有相关关系。然后,运用定量实验方式―问卷调查了解真实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策略行为并根据实验的分析和结果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尤其是策略能力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翻译教学主体,教师及其他教学要素成为帮助学生完成翻译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翻译能力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成为该教学模式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