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永远的不确定性之中——鲍曼“陌生人”理论的美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曼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嬗变中提炼出陌生人的概念,用以指代那些不可归类的份子。现代性时期以追求秩序化的启蒙时代为代表,陌生人作为秩序的他者而受到异化和隔离,这背后是社会的一种身份建构活动,其实质是对矛盾的逃避和掩盖,结果造成了后现代对现代的背离和反思。   鲍曼认为陌生人一直陷于“确定”和“不确定”的张力之中,体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个体生存状态的角度来看,陌生人一方面想和社会达成和睦的关系,一方面陌生人的不可决断性决定了其不能真正融入某一类别,只能以尴尬的姿态生存着,从而体验到生活中永远不确定的那部分。   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的集聚地,在其中陌生人主要有两种精神类型:怀乡和思家。怀乡是一种对家赋予意义的过程,表现为对尘嚣之外的朝圣。思家是在剥离意义前提下的自由,表现为永无停止的漫游。这两种审美精神最后都以不确定性为归属。陌生人与艺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陌生人内涵中对生命的不确定的反思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先锋艺术在艺术的独立自律方面具有开拓意义,但囿于对大众的反叛姿态不可避免地使其作品具有非人化的特征;后现代艺术在对先锋艺术的反思总结之后陷入了消费社会的技术化陷阱,其对确定性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