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土壤重金属铅、镉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而与之对应的修复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土壤污染情况,因此,为了能够在保证土地经济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治理,本文通过小试、中试系列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土壤铅、镉含量情况下,红薯、马铃薯各组织的铅、镉吸收特征、吸收系数、转运系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用红薯和马铃薯作为铅、镉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以期为我国的土壤铅、镉污染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低剂量的土壤铅对红薯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土壤铅含量超过350mg/kg后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于红薯产量则是在铅含量为500mg/kg左右时达到最大促进效果,之后表现为抑制作用。马铃薯在土壤中铅、镉的影响下,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都受到抑制,并且铅、镉协同作用下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种重金属。(2)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增加,红薯与马铃薯表现出不同的铅吸收能力。红薯铅吸收能力逐渐减弱,马铃薯铅吸收能力则先增后减。随着土壤中镉含量的增加,红薯与马铃薯镉吸收能力均迅速增强后保持稳定;总体上,马铃薯根、茎、叶对Cd、Pb的吸收能力都强于红薯;红薯和马铃薯对镉的吸收能力均强于铅。(3)红薯各组织的铅、镉转运能力受土壤铅、镉含量的影响,茎、叶对铅、镉的转运能力强于块根芯;红薯块根外皮由于其中的铅、镉不完全来自根部转运,因此无法与其他组织比较转运能力的强弱。与红薯相比,马铃薯各组织对铅、镉转运能力都更强一些,通过马铃薯块茎外皮的转运能力的大小,也可以验证红薯块根外皮的高铅、高镉含量并非完全来自根部转运这一猜想。(4)土壤铅含量低于300mg/kg,镉含量低于0.7mg/kg时,用红薯修复污染土壤时,修复效果虽未达到最佳,但种植所得红薯可用作一般工业原料,在修复污染土壤的同时能保持较高的经济价值;铅、镉含量较高的土壤虽也可以采用红薯或马铃薯修复,红薯、马铃薯可作为不进入人类生活圈的工业材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在500mg/kg铅污染和0.7mg/kg镉污染土壤,还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