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铅镉复合暴露对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初步探讨铅镉复合暴露(联合染毒)存在的复合效应类型,研究复合效应的可能机理,为制定铅镉联合作用卫生标准、预防其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损害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对初始体重为180-200g的SPF级Wistar大鼠进行90天染毒实验。用蒸馏水作为对照溶液,用含铅0.88%的醋酸铅溶液、含镉0.30%的氯化镉溶液以及这两种剂量的混合溶液对大鼠进行灌胃染毒。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性状及体重变化。90天后,收集12小时夜尿,对大鼠肾脏功能指标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和自蛋白(UALB)进行评价。大鼠处死后,立刻摘取肾脏,除去包膜,分析天平上称重测定脏器系数,一份在-20℃保存,用于测定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一氧化氮(NO)、组织蛋白含量和肾脏中铅镉的含量,一份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用于切片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情况。同时,收集血液,测定血铅和血镉的含量。结果:铅镉单独染毒组和联合染毒组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染镉组和联合染毒组出现体重降低现象;肾脏脏器系数、UALB和UNAG的值表现为联合染毒组>单独染毒组>空白组;铅在染铅组和联合染毒组的肾脏、血液和尿液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染毒组肾脏和尿液的含铅量极显著高于染铅组;镉在染镉组和联合染毒组的肾脏、血液和尿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染镉组和联合染毒组间无显著差异;铅镉单独染毒组和联合染毒组均出现SOD、GSH水平降低,MDA、XOD、NO水平增高,联合染毒组尤为明显。染毒组的肾脏形态学略有改变,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铅镉对大鼠肾脏功能和形态学均有损伤作用,铅镉联合染毒时毒性更加明显。镉对肾小球的毒性要强于铅,但铅对肾小管的毒性大于镉。大鼠肾脏功能改变表现为联合染毒组>单独染毒组>对照组,但是染毒组间形态学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肾脏功能改变出现在形态学之前。铅镉均在肾脏、血液中累积,并通过尿液排放,累积量与染毒浓度正相关。镉可以提高铅在肾脏中的蓄积,并提高铅通过尿液的排泄量;铅对镉的蓄积和排泄并没有显著影响。铅镉在肾脏及血液中累积可以引起肾脏变化和脂质过氧化,联合染毒时尤为明显,累积量与病变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可能是铅镉引起肾脏毒性的机理。铅镉对UNAG和UALB交互作用均表现为简单相加作用。铅镉联合染毒对脂质过氧化指标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简单相加作用两种交互效应,这表明铅镉联合染毒交互作用存在不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