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求职大军。而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受到冲击,劳动力跨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求职市场上形成了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企业竞争力不强,不能吸收足够多的劳动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打折扣,让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本文首先综合归纳了散落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中就业思想和就业理论,认为相对剩余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劳动力商品论是其就业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从工资理论、分工协作等方面探讨马克思就业理论。其次是梳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自由主义的就业理论。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得出对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通过对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汲取二者的思想精华,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探析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其他文献
现代信用评级行业自1907年崛起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需求,至今已经在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证明了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信用评级之于投资者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能源调入数量越来越大,到2005年调入比例已经占到了总消耗的74.5%,因此,能源供应受国内能源供应和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很大.另外,一次能源消费中.燃煤所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