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造林是退化林地或火烧迹地的森林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华南地区高温多湿,水热条件优越,林地的人工造林,可促进森林的自然修复。然而,人工造林工程的生态效应情况尚有诸多不清之处。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东江源区人工造林地为对象,对该区域由香港地球之友慈善有限公司赞助造林(简称“香港林”)的主要林分信息、土壤肥力、林地植物物种多样性、部分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开展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香港林目前的生态环境情况一般,按照土壤养分指标权重及评分标准计算,得出香港林综合养分指数为54,属于低级水平;重金属含量较高,相比水源集中地,个别指标超标较为严重,全铬含量为1.096mg/kg,超标404.8%.(2)生物多样性指数的Wiener指数曲线及PieLou指数曲线呈S型,说明随着人工林种植年份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接着又持续上升的趋势,Simpson指数变化不大,在0.9左右,林龄较长的人工林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人工林生态环境更好,这也体现了人工林生态效益的线性增长规律.(3)连续7年种植的香港林未来每年的各项生态功能评估价值总和逾249.07万元,折合港币284.2万元。建议在今后的造林工作中,应加强适地适树,并在种植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落实到位。植树造林期间,应有技术人员全程监督管理,避免发生种植人员随意更改种植树种或技术指标,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未来的生态功能不能正常显现,甚至影响物种的均衡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