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常山八面山矿田高坞山—蕉坑坞萤石矿床,为近年来首次发现的新类型萤石矿床,其矿体赋存状态及矿石特征独具特色。矿床产于岩前短轴背斜南东翼,矿体主要赋存在岩前高氟岩体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外接触带、层间构造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部分产于陡倾斜的断裂破碎带中。矿石呈灰-深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外表酷似灰岩。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萤石、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等。对该矿床成因尚存争议,成矿物质来源仍有异议,制约了人们对新类型萤石矿床的深入认识。本论文通过对新类型萤石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描述,重点剖析蕉坑坞矿段17号、高坞山矿段ⅩⅣ、Ⅳ等3个典型矿体,总结了矿床流体包裹体、稀土、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勘探工作最新成果,对矿体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初步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为新类型萤石矿床勘查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岩前高氟岩体并非过去认为的S型花岗岩,而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萤石矿体与岩前岩体在空间、时间上关系密切,岩体不仅为萤石成矿提供了氟源,侵位形成的接触带构造及层间构造带还提供了赋矿空间。成矿物质F主要来源于岩前岩体侵位形成的岩浆期后热液,部分可能来自寒武系碳酸盐岩。稀土及锶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Ca主要来自碳酸盐岩。上寒武统华严寺组较纯的大理岩化灰岩为成矿最有利围岩。岩体侵位于岩前短轴背斜核部,吞噬大量碳酸盐岩,形成富F、Ca组分的岩浆期后热液,伴随大规模大理岩化、角岩化、硅化等蚀变。含矿热液沿接触带构造及层间裂隙构造运移,与部分围岩发生物质组分交换,随着温度压力降低,大量萤石晶出,充填(交代)形成接触带、层间构造带透镜状、似层状矿体;部分含矿热液沿断裂构造运移,与下渗的大气降水混合,充填形成脉状矿体。岩前岩体侵位是本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矿物包裹体研究表明,萤石均一温度为120~255℃,以中低温为主。裂变径迹法测得萤石成矿年龄为115.70±10.99Ma,略晚于岩前岩体形成时间。综合研究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受岩体-构造-地层三个因素共同控制;成矿作用以充填为主,并伴有交代。据此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提出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