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辉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在当时的延安和重庆两地,汇集了以郭沫若、范文澜、吴玉章、何干之、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尹达、陈伯达、胡绳、徐立群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团体。同时,随着日本的大举侵华,国共统一战线建立等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首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升到影响抗战胜利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高度来重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对党内强调了加强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在193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一个领导伟大革命的政党如果没有历史知识而要想实现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也是在这一次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中国实现发展,要想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又包括了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历史,现实根植于历史,因此,全党就必须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中共中央也曾多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党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以延安、重庆两地为主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们,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出色的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独有的革命性与战斗性的特点,不仅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使得百年史学出现了新的局面,开创出了新的天地,更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以及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研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状况,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也可以对在新的时期史学研究应如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取得辉煌发展的原因、史学研究的成果的分析和展示,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提高民族自尊心,作为抗战建国的有力武器之一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总计六章内容。第一章“引言”部分,概括了本文研究的研究意义和文章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目标和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本文的正文部分。第二章“延安史学发展的由来”总计共四节。第一节首先指出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辉煌发展是建立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接着指出这一时期抗战建国的时代大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迅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最后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取得辉煌的发展是和中国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毛泽东本人的积极参与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章“延安史学在专业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共两节。第一节,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专业成果,并对重要的学术著作进行了列举。第二节则是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近代史、革命史、党史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经行了论述,由于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和压迫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也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将这三个部分放在一起来写。第四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共三节。第一节指出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第二节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实际上是主要服务于当时抗战建国的政治斗争需要的,但却也很好的将“求真”与“实用”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第三节则是从“学术中国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做了阐述。第五章“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笔者在文中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的进程带来的影响上做了详细的探讨,第四部分则着重探讨了延安史学对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第六章“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的道路当中离不开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同时还分析指出在历史研究时要注意处理好历史和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历史既不能依附于政治也不能脱离政治,两者应实现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