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提出综合的三维评价方法对颏部骨及髂骨行单侧牙槽嵴裂患者植骨效果进行评价,旨在为临床的植骨材料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9例在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年龄在7-15岁)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牙槽嵴裂植骨患者,其中男性为19名,女性为10名。随访时间均达6个月及以上,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CBCT(锥形束CT)影像资料。按照植骨材料不同分为三组:A组(使用传统方式取髂骨骨块行SABG的患者)共10人;B组(使用微创方式取髂骨松质骨行SABG的患者)共8人;C组(颏部块状骨行SABG的患者)共11人。将收集到的CBCT资料导入到Mimics 19.0软件中进行测量和重建,测量指标包括植入骨高度、骨宽度、裂隙体积及术后植入骨体积。根据以上指标数据进行植骨效果比较,并应用SPSS19.0及graphypad prism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三维体积测量结果:A组(髂骨骨块)成骨率最高,B组成骨率最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01;A组与C组比较,*,P<0.05,由此说明A组与B组、A组与C组不同的植骨材料与成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高度测量结果:颊侧测量点I型骨高度占比明显高于腭侧测量点。对测量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为P>0.05,说明不同骨高度测量点在A、B、C三组中与高度测量等级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骨骨宽度测量结果:I型骨宽度在C组占比最高,达63.6%,IV型骨宽度在B组占比最高,达62.5%。对测量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为P<0.05,说明A、B、C三组不同的植骨材料与植入骨骨宽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骨总评分结果:A组及C组总评分中A类占比最高,分别为50%及63.6%,B组中D类占比最高,达62.5%。对测量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为P<0.05,说明A、B、C三组不同的植骨材料与植骨总评分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所提出的三维综合评价方法,能较为精确的评价牙槽嵴裂的植骨效果,可应用于临床。通过本研究结果分析,我们认为髂骨骨块及颏部骨块均为较好的SABG植骨材料,临床上在选择供区时可结合CBCT测量术前缺隙体积,综合考虑所需骨量、供区并发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