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9月,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只契约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同年,南方稳健证券投资基金和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成立。开放式基金特有的制度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基金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其注重行业基本面分析、价值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也对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迅速发展,基金的种类和数量日渐增多,满足了投资者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基金的投资管理业绩,成为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和管理层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开放式基金评价的相关理论,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的指标和模型,运用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Jensenα指数、信息比率、M 2测度、T-M模型、H-M模型、Fama业绩归属模型和绩效二分法,选择40支2005年12月30日前成立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总体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的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和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样本基金评价时间区间为2005年12月30日至2008年7月4日,评价时间区间内既有“牛市”又有“熊市”,涵盖了我国股市的上升期和下降期,这样可以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业绩的综合表现做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研究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未进行风险调整的收益和各种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价结果来看,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表现普遍好于市场基准组合,这体现了开放式基金的专业理财优势和理性投资行为;我国大部分的开放式基金采取的是防御型的策略,基金管理人的整体投资风格是趋于较为稳健和保守的;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管理人具有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能力,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不具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