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感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安全感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安全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和社会适应,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将外界刺激解释为威胁的、不安全的。目前,国内有关安全感和认知加工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较少且不全面,了解安全感和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干预和调整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从注意、记忆和解释三个认知阶段对安全感进行整合性的研究,探讨不同安全感个体的认知加工偏向特点。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改编版的点探测范式,考察不同安全感水平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情绪词汇存在注意偏向。实验结果发现高安全感被试在积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小于积极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低安全感被试在消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小于消极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说明高安全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低安全感个体对消极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加入中性词对基线条件后发现,高安全感被试积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条件反应时,低安全感被试消极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条件反应时。结果说明高安全感个体的积极注意偏向由于注意警觉,低安全感个体的消极注意偏向由于注意脱离困难。实验二采用记忆——再认实验范式,考察不同安全感水平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情绪面孔存在记忆偏向。实验结果发现,高安全感组(低安全感组)在正性情绪面孔、中性面孔和负性情绪面孔的再认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安全感被试的正性情绪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最高,低安全感被试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最高。说明高安全感个体表现出积极的记忆偏向,低安全感个体表现出消极的记忆偏向。实验三使用模糊情境实验范式,考察不同安全感水平个体对模棱两可社交情境的解释偏向特点。实验结果发现,在模棱两可的社交情境中,高安全感被试的倾向于做出积极解释,低安全感被试倾向于做出消极解释。说明高安全感个体表现出积极解释偏向,低安全感个体表现出消极解释偏向。结论:高安全感个体对积极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表现出积极的认知偏向;低安全感个体对消极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表现出消极的认知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