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学是60年代在西欧新兴起来的受结构主义和语言学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文学的理论。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叙事学很快成为解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要方法。然而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叙事观、叙事模式与尺度标准,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分析研究难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已迈开了建设中国叙事学的步伐,建立了以中国文化出发的中国叙事学,为研究中国文学的结构技巧提供了分析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从中国叙事学理论视角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进行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做一些尝试性探讨和分析以期弥补这一空白。本文试图从中国叙事学理论的三个方面,即:意象,叙事时间和人物描写来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对此三个方面的传递与转化,以及两位译者在传递这些匠心独运的叙事功能时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和所造成的得失。意象部分分析了石头与月亮意象的叙事功能在译文中是否以及如何得以转换。叙事时间主要是从倒叙和预叙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中预叙又从判词,歌曲,谜底和酒令四个方面来分析两篇译文对其的转化情况。最后是人物描写,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场景和事件中,人际关系中和自身表现中。因此本文第五章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翻译情况以及所运用的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在意象篇中两位译者在翻译石头和月亮意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翻译策略:一是保留意象,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和文学内涵;二是添加意象,补充说明其叙事功能;最后是替换意象,贯穿译文情节。在叙事时间篇中又分别运用了多种策略:倒叙功能通过直译来体现。在预叙功能的传递中,中国特色的词汇则是被巧妙地转化为英文词汇或者直译结合加注法;谜语翻译则是通过补偿法;同音异义词使得其译文中预叙功能难以传递。最后一章人物描写篇主要运用了加注翻译中国成语典故以及巧妙转换中英文谐音法。但是由于中西方对妇女观念上的差异,霍克斯未能准确地翻译出人物行动描写。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了将中国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小说翻译是可性且必要的,同时期望本论文研究结果能为中国古典小说翻译研究以及《红楼梦》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