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在亚运志愿者身上得到生动体现。为方便广大海内外游客、市民游客能够了解广州、热爱广州,“西关小屋”(全名为“幸福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前世为“新生活驿站”,“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城市志愿服务站”)在公园景区、街道、车站、广场等地应运而生。全市现有150个西关小屋,其中近10个位于市属公园景区内。广州亚运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将“西关小屋”定位为: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城市志愿服务站(“西关小屋”)整体保留并转化为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把服务站打造成为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和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2012年3月5日,“西关小屋”的重新开放标志“西关小屋”由服务广州亚运会的临时志愿服务平台转变为长期服务市民游客的志愿服务站点,从而走上了常态化、社区化的志愿服务之路。从此,引发了关于“西关小屋”的管理权限之争,目前市属公园景区内“西关小屋”的“垂直管理”模式是否合理,与“属地管理”的矛盾如何解决,能否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由此,笔者认为对“西关小屋”的管理问题研究,是当前我市公共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且有趣的课题。尤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显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对市属公园景区内“西关小屋”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经验与广州实际相结合,剖析两个不同部门对“西关小屋”的管理存在矛盾的原因,指出垂直管理、属地管理存在的优劣。经过研究,为团委、公园景区管理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实现我市市属公园景区内“西关小屋”的科学有序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促进公园景区内“西关小屋”志愿服务质量的大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