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生态安全的企求与研究,是当今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国家生态治理与生态安全保障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系统支撑着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状况格外受到关注。抑制三峡库区退化、恢复和重建三峡库区退化生态系统,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生态足迹法与基于GIS技术评价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GIS手段研究了 2000年与2005年间的水土流失变化问题,对三峡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得出:2000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3588.95×104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381 t/(km2·a),2005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1979.19×104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087T/(km2.a),2005 年较 2000 年减少 294t/(km2.a)。(2)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论为:在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三峡库区人均生态足迹比人均生态承载力高0.57895hm2,全区域总的生态赤字为11522193.34hm2,是其生态承载力的95.02%。说明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总体上处于不安全状态,为了满足其需求,必须从区外进口自然生态资源,以弥补其生态赤字。(3)运用GIS手段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研究,通过对三峡库区的安全分区得出:安全区和较安全区面积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33.66%;临界安全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4.91%,较不安全区与不安全区的面积占41.43%。由此可以判断,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4)对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模式与生态农业试验示范模式的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本文提出了在三峡库区建立生物立体共生的山地生态农业系统类型、模式与技术体系与物质循环利用的山地生态农业系统类型、模式与技术体系的理论;并且对典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模式的构建、试验、示范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模式进行筛选、研究。确定了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生态渔业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单位产量仅比当地一般放养模式平均产量4725kg/hm2提高2539.5kg/hm2,增产比例为53.7%,但经济效益却提高143%以上,实现了池塘养殖优质高效的目的。柚与皇竹草植物篱模式投入产出比为3.97,是传统经营的2.6倍。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与纯粮顺坡平作比较,水土流失平均减幅达54.58%。“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到3000-4000元,节约成本近2000元。
其他文献
实现了乙炔发生器小斗备料、上储斗的置换和加料操作的自动控制,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人为操作引发事故的风险,保证了生产装置的平稳运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我国目前以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三种养老方式为主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14
东西湖,湖北云梦古泽,武汉西部新城,区域内湖泊众多,山水灵秀。东西湖人,来自于五湖四海,因围垦而聚,热情豪迈,勇于创新。$$ 不等不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矢志不渝谋发展,抢抓机遇促发
报纸
目的 :测定刺五加注射液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梯度洗脱。色谱柱为ShimpackCLCC18柱 (15 0mm× 6mm ,5 μm ,日本岛津 ) ;流动相A为水 ,流动相
本文基于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开放水平、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互联网+"能够
太赫兹波是对频率在0.1-10THz范围内的电磁波的总称。它兼具了微波与红外波的某些特性,具有光子能量低、选择穿透性、指纹特性、水敏感性等特点,这使得太赫兹波的成像在生物
资源具有稀缺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议程。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其利用效率问题是国内外、尤其是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区的一个热门话题。城市是
纤毛虫是海洋中形态多样和功能重要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是研究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一大类典型生物,因此备受关注。随着研究方法的革新,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薄壁件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医药等领域使用广泛。薄壁件是公认的难加工零件,工件形状复杂,存在着材料去除率高、刚性低、工艺性差等问题。在切削力、切削颤振等因素
<正> 急性肩周炎一般指发病急,时间短,患肢不能外展、上举、后伸,但借助外力,患肢尚能抬起的病症。笔者自1988年10月以来采取针刺法治疗本病52例,收到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