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自称“写家”,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位“译家”。他的译作颇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但是对于老舍翻译思想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国外也尚未发现,因此成为了翻译家研究和翻译史研究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部分。对翻译家的翻译风格如何认识以及如何识别,始终都是翻译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综合已有文献的观点,本文作者将译者翻译风格定义为该译者在译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语言风格,它区别于原作语言风格、译入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其他译者的语言风格以及译者本人用译入语(一般是母语)进行创作时所具有的个人语言风格。译者翻译风格与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密切相关。关于语言风格的识别,研究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包括提出了一些由若干参数构成的衡量语言风格的模式。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选定参数,形成文体风格识别模式。本文以老舍翻译的萧伯纳名剧《苹果车》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从语料分析结果入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用以上模式对老舍的翻译风格进行识别和归纳,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本研究以原作语言风格和老舍创作语言风格(即所谓老舍自己的风格)作为老舍翻译风格的参照。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与原文比较,语料库中反映出来的老舍翻译风格是什么?相关参数在语料库分析中所获得的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1)原文与译文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是否相似?2)原文与译文的句数,以及平均句长是否有显著差异?3)译文同原文在句子层面上的对应程度如何?4)译文中的连接词使用频数是否与原文相似?5)原文与译文在标点的个数与使用上有无差别?2.老舍在译文中是如何处理体现自己风格与传达原作风格之间的关系的?本文选定的考察点为:1)老舍创作文本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北京方言,该特色是否也在其译文中体现了?2)在《苹果车》中,萧伯纳引用了拜伦的一首诗。老舍是如何在译文中传达该诗韵律的?3)老舍如何处理中西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如习语?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制作了以《苹果车》原文与译文为语料的小型平行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1进行数据的收集。本研究还将老舍创作的《茶馆》制成语料库,作为其创作文本的代表同译文进行对比,以突显老舍作为译者的语言风格。所收集的数据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类:正文本数据与副文本数据。正文本数据涵盖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不同层面;副文本数据来源在本研究中主要是脚注。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1.语音层面:老舍使用汉语特有的“参差均衡律”来处理原文中的“五音步抑扬格”,即换了一种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尾韵。此外,为了使译文获得理想的音韵效果,老舍不惜调换诗句的顺序。由此可见,老舍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传达音韵之美,而并不拘泥于原诗的格式。2.词汇层面:老舍的用词丰富程度要高于原文,但却低于其创作文本,这可以理解为他或多或少受到了原作的影响。在翻译称谓时,老舍在剧本的对话当中倾向于使用中式称呼语。在习语的翻译方面,老舍的译文既有直译,又有体现自己风格的意译。3.句法层面:译文中的句长要明显长于原文和老舍自己的创作文本,这也同英语原文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与原文句子层面的对齐方面,本研究发现有73处采取了断句或合并,除此以外的2277句都与原文对应。如此之高的对应率,可以理解为老舍在句子层面注重追随原文,而73处断句和合并则体现了老舍同时也注重汉语的断句规则,以及自己地道流畅的句子表达习惯。4.篇章层面:老舍在译文中使用的连接词的种类和个数与原文非常相近,但是为了保持汉语的表达习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要少于原文。译文中的逗号占各自标点总数的比例差距最为显著,实例分析说明,这可以归因于老舍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断句习惯。5.副文本方面:观察脚注的使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老舍翻译时的理念与心理活动。老舍主要采用四种脚注,从中可以看出老舍对原作和原作者风格的尊重,以及他心系读者的翻译特点。总体来看,老舍的翻译策略可以归纳为:以直译为主,同时照顾汉语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老舍译作独特的语言风格,即在与原文非常接近的同时,也体现出老舍自己的一些语言特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完成后,本文作者还初步调查了老舍翻译风格的成因。我们发现其与老舍的成长背景、受教育背景、文学修养、“交互文化”成员的身份以及老舍本人对翻译的见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而言之,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定风格识别参数,对老舍的翻译风格进行了量化研究,希望通过介绍其对翻译的见解以及分析其翻译的实例,为老舍在翻译史中获得应有地位做出一份贡献,并且也希望老舍的文学翻译策略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