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刷,高校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不幸卷入社会浮夸的浪潮里。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加工金钱、名利、地位的“工厂”,曾经以知识精英和社会良心自居的大学教授,面对日益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自律意识与内心欲望膨胀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他们一步步挣扎、蜕变、异化。这些变化逐渐引起作家和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反映高校嬗变的叙事作品兴盛起来。本文在分析九十年代大学叙事作品的基础上,力图从主题类型、形象谱系、叙事特征等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九十年代的大学叙事小说。 统观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作品,在人物的思想主题上主要有三类:一是大学校园里的成长故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展示了90年代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二是商品经济时代的精神蜕变。主要表现被欲望权利熏染下的大学授业解惑者——教师这一群体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沉沦、蜕变。三是大学文化精神的反思。主要反思当今体制下高校管理制度的畸形发展,在“官本位”思想的号召下学校盲目的扩建与商人利益挂钩并一味的申请博士点、硕士点;部分教师为评选职称而弄虚作假。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作品刻画了三类典型人物:一是远离世俗的坚守者。在名誉金钱浸染的浪潮里,仍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保持最本真的道德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坚守传统知识分子的道义,走在时代潮流的对立面,是“另类”的伟大。二是两难抉择的矛盾者。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内心的道德自律和精英意识,一方面是世俗潮流下金钱、名利、权色的引诱。何去何从,如何抉择,成为困惑知识分子的难题。三是彻底放逐的蜕变者。面对现实的诱惑,一部分知识分子则是完全放纵和堕落,往昔的“精英”、“启蒙者”形象逐渐让步于欲望化、感性化、变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彻底放纵自我踏入欲望的迷途中,追求狂欢化的生活。 受时代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书写对象的一致性,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作品出现了群体性、模式化的特征。无论是叙事形态、叙事视角亦或是叙事风格都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群体作家固有的叙事特征,将大学叙事推向新的高度。本文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探讨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的叙事特征,分别从叙事形态、叙事视角、叙事风格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