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意向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农地小规模细碎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克服农地小规模细碎化经营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我国提出了以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战略,并逐渐形成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集中——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径。但我国的农地流转发生率较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农地细碎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地流转。而已有研究对农地转入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也大多仅以扩大农户的农地经营面积为主,忽视了农户对农地经营地块合并的需求。因此,本文根据农地流转集中的应有含义,分别从扩大农地经营面积与合并农地经营地块两方面,考察农户这一农业经营微观主体的农地转入行为意向,并分析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意向的形成过程,这对促进农地流转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及其扩展为理论基础,以通过农户访谈获得的广东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比较分析、结构模型方程分析、多群组分析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意向的因素与作用机制,并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促进农地流转集中的可能路径以及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农地流转集中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要解决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也要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农户转入农地可能导致转入地块与原有地块合并,也可能增加地块数量,从而不一定减轻甚至会加剧农地细碎化程度。因此,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意向应从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的行为意向与合并农地经营地块的行为意向两方面加以考察。(2)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对改善农地小规模细碎化的经营格局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而农户向农村集体承包租入的农地,其地块平均面积较大,村集体介入农地市场有助于扩大农户的农地经营面积,并降低农地零碎化程度。从农户的农地经营意愿来看,无论是希望扩大或者缩小农地种植面积的农户,大都表现出有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的愿望。(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意向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农户依据收入来源划分为农业户、兼业户、非农业户三类,调查显示:无论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或者合并农地经营地块的行为意向,都是农业户>兼业户>非农业户;而在各类农户内部,农业户的上述两种行为行为意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兼业户与非农业户的合并农地经营地块行为意向要强于扩大农地经营面积行为意向。因此,在改善农户农地小规模细碎化的实践工作中,可以考虑先实行农户地块合并,再解决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问题。(4)行为态度是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意向概念模型,分别构建农户的扩大农地经营面积行为意向模型与合并农地经营地块行为意向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两个模型中,相应行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外部条件控制认知、内部条件控制认知和过去农地转入行为都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在主观规范、外部条件控制认知、内部条件控制认知和过去农地转入行为分别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过程中,大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且上述影响行为意向的变量,全部都对行为意向存在直接影响,大部分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向,其中以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总体影响效应最为显著。此外,农户禀赋在上述潜变量之间的个别特定路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因此,可以通过增强农户对扩大农经营面积或合并农地经营地块的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行为态度等,促进农户形成积极的农地转入行为意向,提高农地转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5)政府要促进农地流转集中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要实行正面的激励政策,促使农户形成强烈的农地转入行为意向,增强有利于农地流转集中的需求因素;又要实现农地流转集中的客观前提条件,激活农户转出农地的动力,增加有利于农地流转集中的供给因素;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消除阻碍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或合并农地经营地块行为发生的因素,促进农户的行为意向朝着实际行为转化。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优化了产品和资源的空间结构。然而,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局势也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开放、包容的经济体制是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要形成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势必需要健全、创新各类制度体系。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由政策导向型开放
清代满文著作《百二老人语录》是八旗蒙古人松筠撰写的一部集史料性和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特点于一体的重要文献作品。作者以老人讲述传说故事的形式描述了有关清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共计120则故事。其历史学、文学和民族学、伦理学研究价值颇高。学界对这部著作的整体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版本及其流传上,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十余种抄本,分藏于中国、美